高校园区面临的问题及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策略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探索多校园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一)确立管理的多样化观念,发展校区特色由于合并后各个校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加上合并后学科、专业众多,因而确立管理多样化的观念是搞好多校区办学的基础。首先,合并以后的各个校区功能定位的多样性决定了确立管理多样化观念的必要。由于多校区大学的情况千差万别,虽然在“五个统一”的指导思想下,对各自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且还根据不同功能定位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根据学院职能设置一些职能部门等等。但由于这些学院的职能部门并不承担校区的实质性管理,因而需要学校管理阶层确立多样化的管理观念,只有确立多样化的管理观念,才能保证其各自职能定位和发展。其次,多校园区的学科,专业众多要求管理多样化。多校园区大学学科齐全、校区分散、规模巨大,这样就决定了它必然要进行分散而相对灵活的管理,多校区大学管理必然多中心化。“多校区大学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由一所集权的大学变为由多个分校大学组成的联邦式大学系统,分校与大学系统在管理上相对分离。”[3]当然,我国多校区大学目前基本上属于一个大学下多个校区的格局,除农学院与医学院相对独立外,仍处在单一的管理模式中,但随着今后各校区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校区的发展与大学的发展、校区的管理与大学的管理都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确定多样化的管理理念,让各校区发挥自己不同的特色,互相激励是多校园区高校管理的理念。当然,多样化管理观念的确立,并不是可以各自为政,而是要在“五个统一”的基础上,认同一所大学,尤其是在合并初期、在新校区建立初始阶段,还应注意集中管理,这样才能缩短“磨合期”,本文所说的确立多样化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依据各校区功能定位和原有的优势,允许校区学科自我发展,建立自身的特色。

  (二)加强学科建设,真正形成“强强联合”多校园区大学在学科布局上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分布散,研究方向滥,资源配置难以集中,学科之间不匹配。如不加以注意,会削弱大学的竞争力,而合并的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的综合性和竞争力。而且一所大学如要有较好的办学水平,就应该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多校区大学的学科齐全为学科交叉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但学科融合则需要合理规划,要找到学科之间的相融点,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协调发展并促进新学科的形成。首先,制订科学合理的学科发展规划,打破原有的学科、专业布局,按新的发展规划对现有学科进行重新整合。为此要先对各校区学科现状进行摸底、调查,弄清学科、专业资源配置情况,然后对其进行科学归类,确立龙头学科,并以龙头学科为主重组学科群。按照改造、合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行优化组合,建立与综合性大学相适应的学科结构,构建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大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其次,依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确立各校区的学科性质。并据此进行资源的配置。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发挥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二是要凭借各校区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努力追求办学的个性化。从而使每一校区既有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又形成自己的拳头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再次,创造条件,促进学科的融合,其实这也是大学合并的出发点。学科是组成大学的基本单位,学科的融合是其他办学资源融合的基础。我国大学合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实现学科之间的最优化,打破原有的学科较为单一的专业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发挥有限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趋势,美国许多著名大学除设立常规的学院外,还设有大量的跨学科研究中心,进行跨学科研究,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在美国的这些院校中,每一位教师既属于某一学院,又属于某一研究中心,具有极大灵活性,非常有利于学科的融合。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然,这就需要有制度的创新,要打破原有学科的资源配置,包括按院系组织的教学科研结构。合并后的高校的综合性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条件,目前关键是如何创造条件来促进学科之间真正的融合,以此为契机促进各种资源的融合,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三)加强科学管理,构建多校园区办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实现教学质量保障,一般来说,需从目标系统、条件系统、动力系统、评价系统等方面进行建设[4]。多校区办学尤其要加强这些方面的建设,因为只有统一的管理目标、质量标准、过程监控与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办学质量。在多校园区高校中目标系统的建设就是要使合并后的各校区有统一的办学目标,并在新大学的办学目标和办学定位上努力,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条件系统建设就是各校区要为教学质量保障创造充分的条件;动力系统建设目的就是调动教师、学生、管理者的积极性;评价系统则是学校围绕教学过程而设立的内部监控和评价机制(这里不包括外部评价)。多校区办学,只有在大学有了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教师、管理者的积极性,并且建立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和评价,才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为教学质量监控提供明确方向。合并后的各个校区,由于原有的单校区和新的多校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使得许多管理人员在多校区的大学的发展思路上存在差异,因此,要在全面分析学校内外条件尤其是自身实力条件的基础上重新对学校进行准确定位,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制订可操作性的中、长期计划,这样才有利于组织教学管理,为教学质量的监控提供明确方向。同时,准确的定位也能提高教职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自我控制”的自觉性。

  2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各校区的教学质量监控有序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制度可使监控体系运行更加规范、科学、合理。教学管理制度各校皆有,如何保证各校区真正在统一的教学管理制度中运转,这就要对各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研究,制订出一套规范的各校共同遵守的制度。同时为保证制度的落实,力求使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环节。

  3建立教学条件保障及教学过程监督体系。教学条件是保证教学过程合理、有序运行的必要因素。一般包括人、财、物三部分。在多校区办学尤其是总部与分校这样一种异地办学模式中,教学条件的保障更是必要前提。人财物三者缺一不可,这里笔者着重强调人的因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能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目前在多校区办学中,特别是校本部与分部中,教师与管理人员队伍不平衡现象相当突出,到分部上课的年轻教师占较大比例。教师结构不合理。管理干部也大多是年轻的,异不是该年轻就不好,而是有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因此,一方面要对各校区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配置,合理开发人力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校区现有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有了教学条件的保障,还要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因为教学条件保障是基础,教学过程的监督则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过程的监督一般指对整个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计划、教材、课程讲授、教学研究等的管理活动,这主要由管理部门实施,但也要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监控工作。

  4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由于多校区办学,地域分布广,给按传统方法进行信息送达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应建立校本部与分部、校区与校区之间的网络连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促进各校区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整合,增强各校区成员对新大学的认同感多校园区高校由于管理战略、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人员安排等作了相应调整,使得原来各所大学成员可能会对现在学校感到陌生,如果这种情形过长,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工作顺利进行。加上合并办学是由多到一的过程,也面临着校园文化整合和重建的过程。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重构新的校园文化,增强多校区成员的归属感,也是多校园区学校管理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是由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能否使学校的各项制度得到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认同,除了制度本身的合理与否之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管理制度,能否的到实施对象的理解,这就制约到管理科学化问题。因此,学校要在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等方面下功夫。华中科技大学廖湘阳教授对此有专门的研究,他认为,大学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认同具有社会知觉的完形化、恒常化和整合化。针对完形化,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尽快落实合并后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目标;针对恒常化,一是要挖掘原有目标的潜力,将其有机地纳入新的目标系统,二是要加强沟通,尽快实现对新组织目标的认同;针对大学成员对大学组织目标的社会知觉的“整合化”,应从多个维度追求目标整合的全方位性,协调对学科忠诚与对大学忠诚的关系,在坚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精神的基础上推进组织目标的整合。[5]这是颇为见地的。笔者认为,要获得各校区成员对新大学的认同,学校要在办学目标、学科建设、促进沟通等方面创造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尽快缩短各校区成员对新学校的“陌生感”,加强对新大学的认同。

  2加速各校区校园文化的整合。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地域、师生构成等有很大关系,因此,多校区高校中面临着一个校园文化的整合过程。这样,那些合并的一方或者是具有一定历史积淀和文化影响的大学就应发挥其高水平文化的常动作用,将其大学文化精神渗透到其它校区,以此整合、培养多校区统一的大学精神;而对那些新校区或在该校缺乏大学文化的院校,应通过合并后学校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的高层次这一条件,增强师生的荣誉感,提高校园文化层次。

  总之,要通过制度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增强各校区成员的凝聚力。因为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它能使人们在这种文化范围中自然地向着学校发展的一定目标不断前进,因而要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综合缩短多校区学校的“磨合期”,减少陌生感,达到最大的认同,从而达到发挥规模效益的目的。参考文献

  [1][2][5]沈红、陈运超、廖湘阳、罗云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6

  [3]刘海波、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8

  [4]曹大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国高教研究20029

  [6]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7]徐高明高校多校式样办学条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国高教研究20029

  [8]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

  [9]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