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论文

时间:2021-08-31

科技期刊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论文

  科技期刊是发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媒介,是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编辑的素质,尤其是与期刊所报道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素质,是决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随着我国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高度为科技期刊提出了新要求。在医学科技领域,精准医学正呈纵深、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医学临床及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如何适应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参与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的创新是科技期刊适应协同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学科素养是指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长时间专业训练形成的基础知识、思维模式、专业技能和专业基本经验。针对医学学科,学科素养则包括医学知识结构、医学专业思维、临床操作技能、临床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经验等。当前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这一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点的群体,我国尚无针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标准,这成为限制科技期刊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编辑准入标准,可以从源头上把好编辑入门关,保证编辑的学科素养,并为优化科技期刊人才结构、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已成为科技期刊值得重视的人才建设着力点。2015年11月,在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出版人员的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科技界及科技期刊界人士也多有此呼声。但目前,对于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需要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和明确规定。本文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

  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