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中华文化在《易经》、《道德经》那里是哲学,到张衡的《灵宪》这里就是能推演出浑天仪、地动仪的科学。《灵宪》的“灵”与现代科学的“场”,尤其是人类要寻找的第五场[7]是相似的,是包含着物质、生命、意识的灵场。《灵宪》的“灵”更与新近发现的上帝粒子相似,别称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场”有三个与灵宪相近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关于物质的,上帝粒子能使其他粒子带上质量,因而它是宇宙的本源(本原);第二个特征是关于生命的,上帝粒子包含着生命的基本要素;第三个特征是关于意识的,上帝粒子具备玻耳兹曼大脑的特征,这种粒子在特定的真空场里会突然膨胀出类似于人脑的超级智能。

  中华传统科学《灵宪》思想与现代科学的“上帝粒子”和第五场观念的相似,表明《灵宪》思想是中华智谱统整的逻辑之“实”,即,名辩智谱的逻辑内涵。

  (二)中华智谱统整之“名”:智字原型分析原型是首创的模型,代表同一类型的人物、物件或观念。基于此,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赞扬中国的太极图与汉字是可读的原型。

  在加拿大神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弗莱(Northrop Frye)的《批评的解剖》一书里,她认为西方的文学原型有两个来源:古希腊的神话和《圣经》。

  中国学者叶舒宪认为,中国汉字在相当程度上保留着神话思维的原型特征。尤其是古汉字保留了造字之初的许多集体表象、象征意象和模拟性形象。在《原型与汉字》一文中叶舒宪指出“今以原型批评的眼光来看,古汉字对于原型研究确实大有助益。”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申荷永与高岚合著的《汉字与心理原型》的观点是,“原型”一般指进行创造性想象时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它不但涉及人们的认知过程,而且也涉及认知过程的内在机制,涉及深远的文化心理学,也即我们所表达的原型的原始性、根源性和本质性。

  据此,“智”字的原型就是中华智谱“矢—知—智”的“名”。

  (三)中华智谱统整之“辩”:名与实的“概率称量”

  “必须有新的意义,但是谁又能给予这些新意呢?”俄国哲学家B·B·纳里莫夫在他的《关于哲学发展道路的沉思》中这样疑问后提出:为了获得整体的意义,作为出发点的前提是:(1)可以把我们感受到的整个世界,看成是本文的集合;(2)像把数压缩在实际的轴上一样,也把世界的各种意义压缩在一起;(3)被压实的意义——这个没被打开的世界,就是语义学的真空;(4)通过轴的概率称量来打开世界,赋予轴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刻度。本文用这个方法,把世界压缩成语义学的真空——智谱,智谱打开就是从宇宙到人脑的智慧图谱。

  按现代智能悖论的语义学张力的“棱镜”折射,张衡的《灵宪》思想就是把世界的各种意义压缩在一起的“实”;汉字,尤其是“智”字原型就是被压实意义的语义学真空的“名”;中华智谱统整之“辩”就是通过轴的概率称量来打开世界,赋予轴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刻度,让张衡《灵宪》思想的“实”,通过“智”字原型的“名”概率称量为“取实予名”的中华智谱。

  第一级智谱:灵性。“圣人无心,因兹以生心,故灵宪作兴”。张衡《灵宪》思想的灵“因兹以生心”为人的心灵,人的心灵“寻绪本元”的真空意义,“生心”为道根的能量之矢、道干的信息之知与道实的文化之智,形成“智”的原型,所以,灵性是打开的第一级智谱,它对应于人的真空体,是美育教育的内涵。

  第二级智谱:矢性。由时间方向和空间速度“生心”的矢性,是古人将他们体验到的天地能量结晶成这个“智”字,现代的宇宙大爆炸模型正好折射出了它的这种能量特征。矢是灵宪“道根”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矢性是打开的第二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物质体,是体育教育的内涵。

  第三级智谱:知性。矢与口会意成“知”,现代的生物进化模型折射出“知性”就是生物的内部基因与外部生态的亲序性,亲序性的.意思是:每个人的内部基因都亲近外部生态的秩序,表现为生物体总是按外部的信息指令活动。知是灵宪“道干”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知性是打开的第三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生物体,按知行合一的观点,是劳动教育的内涵。

  第四级智谱:智性。“知”字与“日”字会意成“智”,其原型本意是,对知道的空间知识按时间合成为智慧,现代的心智科学折射出人类的智性就是将感知的自然信息代换编码为文化符号的特性。智是灵宪“道实”之“实”的智的原型之“名”。所以,智性是打开的第四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文化体,是智育教育的内涵。

  第五级智谱:德性。在中华传统文化里为保证智性生产出来的知识是用来建设的而不是用来破坏的,便将知识纳入整体的道德智慧里。因此,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汉字,它不仅给我们的是知识,还给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规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灵宪》的“实始纪纲而经纬之”就是将知识纳入整体道德智慧里的德性体现。德性是打开的第五级智谱,它对应着人的伦理体,是徳育教育的内涵。

  (四)人类智谱“灵宪”为男性智谱和女性智谱

  张衡《灵宪》的“灵”,不是实体物,而是关系场,是阳极外放能量与阴极内收能量的交互场。心灵就是“灵宪”的能量交互场,如同生理的发育具有阶段性,心灵发育的阶段性就是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人类智谱再“灵宪”为阳极的“直、辟”——外放能量的男性智谱和阴极的“专(团)、翕”——内收能量的女性智谱。

  太阳是产生光谱的原动力。以光谱学的原理来理解,当原子从基态被提升到较高的能态时,原子的内部能量增加,就把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射出来,产生原子的发射光谱,反之就产生吸收光谱。

  而文化则是由太阳启动的热力系统。生产文化的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如果向阳极偏差,就是类似原子发射光谱的男性智谱:从内向外放射能量的盈冲悟感—冲动意向—审美感知—直线型思维—发展式生产,以及由男性直线型思维派生的男性次级智谱:外射—扩张—冲突—分裂—幻灭;生产文化的人类智谱——“心灵矢知智德”,如果向阴极偏差,就是类似原子吸收光谱的女性智谱:从外向内收缩能量的虚引悟感—引动意向—审力感知—圆通型思维—循环式生产,以及由女性圆通型思维派生的女性次级智谱:内敛—收缩—协调—整合—生成。  四、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教育学综合创新的作用  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教育学综合创新的作用,将分别以《东西方心理学的智谱整合》与《中外第四次教育创新的智谱方法》两文述之,在此因篇幅所限点到为止。

  (一)中华智谱统整对心理学综合创新的直接作用

  发源于西方的现代心理学是一门至今尚未做出过重大发现的科学。《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J·P·查普林认为,未来心理学的任务是最终发现一种能整合一切观点于一体的统一的原理。

  为了使心理学能像物理学、生物学与化学那样通过重大发现而获得统一,今后心理学要以“东—西方心理学”的出现为标志,把《易经》、汉字视为动摇西方心理学的“阿基米德点”,整合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智慧,发掘人类的潜能。

  以《易经》为元典,从《灵宪》思想之“实”与智字原型之“名”统整出的中华智谱,恰似进化论的发现对于生物学的整合,智谱能对人类进化的“大时间尺度心智”(大心理学)进行纵向排序;类似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对于化学元素的整合,智谱能对个体成长的教育心理学进行心灵的纵向排序;宛如万有引力的发现对于当时天上的物理知识和地上的物理知识的整合,智谱能对人类进化的“大时间尺度心智”(大心理学)进行横向整合;宛若电磁场的发现对于电与磁的整合,智谱能对个体成长的教育心理学进行心灵的横向整合。

  (二)中华智谱统整对教育学综合创新的间接作用

  “教育方法论是人类心智的抽象过程”。但教育学在方法论上至今和心理学一样没有获得像自然科学那样的适合该领域的方法,而教育学没有一种适宜的方法,就不能有教育学知识的发展。

  作为对人类智能的新抽象——智谱,可以为中外教育学的第四次创新间接提供方法。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当前状态是:互联网将人脑与地球乃至宇宙连结在一起;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目标状态是:通过个体人生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实现人类社会与生物圈的协调;人类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应答域”是:用什么方法,将互联网把人脑与地球乃至宇宙连结在一起的当前状态,即教育条件,转化为人类与生物圈协调的目标状态。

  就中国而言,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当前状态是:中华文化复兴;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目标状态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第四次教育创新问题的“应答域”是:用什么方法,将中华文化复兴的当前状态,即教育条件,转化为社会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状态。

  总之,智谱直接促进心理学的综合创新,形成人类智谱层级模型,并可将中外第四次教育创新的“应答域”转化为原创教育学的方法论。

【人类智能悖论与中华智谱整理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悖论的形态论文

2.研究智能电网实验课题资源建设论文

3.物联网智能网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

4.基于手持设备的智能球研究与设计论文

5.我国智能电网技术研究论文

6.印刷色谱的使用研究论文

7.《中华养生修其德与运其智》教案

8.智能电网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