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时间:2021-08-31

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展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自1997年以来,国际上的语言景观研究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语言文化中一个最为新颖和热门的研究领域。结合以往研究成果统计数据的梳理,本文着重综合考察了国内语言景观研究的进展情况,全面展示了这一前沿领域的研究概况,并针对未来的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进行了设想。

[关键词]语言景观;语言学研究;进展述评

  2015年8月,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在腾冲县成功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高研班,期间聆听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授课,并与不少学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探讨,感触很深、收获颇丰。

研究成果统计

  国外语言景观研究真正发端于1997年,之后才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许多成果相继问世,研究视野不断拓展,近年来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文化研究领域中最为新颖和热门的话题之一。事实上,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陆续出现杜田材(1991)、司徒尚纪(1992)、逄增玉(1995)、白公和金汕(1997)和王一川(1999)等学者开展语言使用情况调查与研究的成果,只是当时还未使用“语言景观”一词而已。依照我们视野所及,发现国内发表与出版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可说是为数极少,用图表形式统计如下:此外,我们在检索中还找到了三个科研立项课题: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在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使用状况调查”(YB2013073,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沿海开放区的语言景观研究”(15BYY050,浙江大学尚国文副教授);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15YJA740020,云南师范大学李丽生教授)。

成果综述分析

  从国内已取得的语言景观研究成果来看,有以下三点较为值得注意和思考:

  (1)纵观当今中文学术界,“语言景观”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它可以是文学研究中由文字构造的景致,也可以是建筑学中景观设计的一个方面,在翻译学里它还可以指代“公示语”。(李贻,2012)查阅以往研究成果便会了解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大多从文学、语言学、地理学和建筑学等视角或维度入手,但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我们一般所关注的焦点自然是语言景观的国内语言学研究进展,姑且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内专门语言景观研究进展(简称为“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以下所指类同)。

  (2)世界各地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势头迅猛,相比之下,国内语言学界对于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则关注不够(尚国文、赵守辉,2014a)。在我国,语言景观的研究才刚刚引起关注。(李丽生,2015)根据上表二中的粗略统计数据,自2005年迄今,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成果并不多见,出版的有关语言景观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只有吴英成的《汉语国际传播:新加坡视角》(商务印书馆,2010)一书,以“语言景观”为主题发表的会议论文、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学位论文也仅分别为1篇、28篇和2篇。在这当中,仅有的1篇会议论文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2008年12月15日“汉语国际教育标准与多元化教学——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新加坡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文,最早的一篇期刊论文是西安外国语学院潘秋玲发表于《旅游学刊》2005年第6期的《旅游开发对语言文化景观的影响效应研究——以西安为例》。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尽管僻处西南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云南省的语言景观研究发展却可以说是整体上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不仅产生了2篇期刊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王振庆刊发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第1期的《从最佳关联原则出发议作为语言景观的公示语的汉英翻译》、李丽生发表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的《国外语言景观研究评述及其启示》)、1篇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夏娜2014年撰写、李丽生教授指导的《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研究——以丽江古城区为例》)和2个省部级科研项目,另有2篇期刊论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发表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的《多语环境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新加坡经验与模式》和中山大学徐红罡、任艳发表于《旅游学刊》2015年第1期的《旅游对纳西东巴文语言景观的影响》)也以云南省境内的多语现象为研究对象或是发表在云南省境内的学术刊物上,还于2015年顺利举办了“全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多语种语言景观和多语种导游管理高级研修班”;云南省语言景观研究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当然得首推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任院长李丽生教授。

  (3)浏览表二中所统计的33条数据,这些成果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较大的层面:理论研讨层面、理论应用层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从理论研讨层面看,这主要涉及到对国外的已出现语言景观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引介。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尚国文和赵守辉(2014a/2014b)、徐茗和卢松(2015)、李丽生(2015)等学者对国际上的语言景观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大量较为详细的梳理和综述,主要探讨该新兴领域的国外研究源起(背景、进展)、界定(概念)、对象(视野、范围、议题)、功能、方法、路径、意义(启示)、内容(视角或维度、常见主题)以及理论基础(框架、构建)等。从理论应用层面看,这主要体现在将国内外已取得的相关研究理论或理念尝试性地应用于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但是所用方法略显简单,所获数据也有限,统计分析还较粗浅,视野不广、挖掘不深,似有“拿来主义”之嫌。有的研究把语言景观研究与公示语翻译强制结合在了一起甚至混为了一谈或是干脆冒用了“语言景观”之名。从实证研究层面看,主要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典型个案研究方法对国内语言景观现象进行深入的实证调查分析研究,只可惜所出现的研究成果数量实在是过于少了,堪称国内语言景观研究之中最为薄弱的层面。当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孙莲花、谷月(2013)对日本横滨中华街和上海市外滩黄浦区的中国餐饮店汉语店名的进行了调查比较分析,从音节、通名、专名的词汇特点及三者与菜系的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日语环境下汉语标识特点及其原因;2015年,徐红罡、任艳以丽江市束河古镇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影响东巴文语言景观进行了调查与探讨;李桂影对覆盖了近10所大学的天津市大学城中心商业圈——商业街商铺招牌的多语言景观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李丽以甘南州夏河县为例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邓骁菲通过对上海两个相邻商区的语言景观的质量分析探究了该多语现象以及背后的语言群体身份权力关系;沈群英调查了四川甘孜全州公共领域的可视性汉藏单语、藏汉双语、藏汉英多语景观,分析该地域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文化、语言教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化,多语言、多文化长期触碰、融合而和谐共生,同时社会用语表现出更多多样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