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与教法改革论文

时间:2021-08-31

探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与教法改革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人们愈来愈重视教育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近成为一项新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加强中学语文心里教育的措施,又讨论了中学韵文心理教育教法的改革措施,旨在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教法改革

  语文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及心理健康。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并通过教法改革,提高语文心理教育的质量。

一、加强中学语文心理教育的措施

  1、提高重视程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心理教育,在完成语文教学的同时,通过现有教学设施,加强心理教育,消除学生在心理上的障碍。

  2、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心理教育。

  中学语文心理教育和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教学是不同的,因而教师在课堂上一来不要板着面孔,二来不要只是枯燥的说教,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于语文课文的内容,针对当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适时进行点拨,在学生看来这是无意的,并且会自然地接受这些教育。长此以往,一定会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学生的心理越来越健康。

  3、结合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心理教育。

  在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例如,同学之间闹僵了、成绩下降了、班级干部受到同学的批评或辱骂、被同学或老师错怪了等等,这时,教师就应该通过语文教学来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用健康的心理、平常的心态来对待这些突如其来的、难以接受的事实。

  4、持之以恒,逐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阶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种各样,有时候治好了这种心理疾病,又产生了那种心理疾病,与此同时,所学的语文知识也不断增加,也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因此,教师只要坚持不懈,就会使学生的心理随着语文学习的深入而健康成长。通过语文教学来教育学生的心理并不是刚刚兴起的教学方式,但是,当前语文心理教育却显得更为突出与迫切。虽然,中学开设了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也有许多相关的教材,然而,这些都难以满足当前减轻学生心理负担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应该加强语文心理教育,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健康的心理,也使语文教学在学生的健康心理下变得更完美。

  5、以人为本,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蕴含着中华民族个性,承载着我我数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极富文化内涵,极具人文精神,所以,在中学语文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作用,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感情的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6、培养学生的人格。

  第一,将中学语文教材中具有的大量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格。中学语文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人格教育资源。

  第二,注重作作品中的人格魅力,主动学习他们的优秀人格。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比较精彩感人,这些文章的作者、文章的主人公都具有美丽的人格。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抓住此机会,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

  第三,教师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美好的人格发展。

  7、重视教学反馈,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

  一般情况下,捕捉学生的心理是否处于消极状态的最佳手段就是教学反馈,教师往往可以通过教学反馈,来及时地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悲观心理,从而通过积极向上的心态来看待社会与人生,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定势。

二、中学语文心理教育教法的改革措施

  1、设定目标,培养心理教育理念。

  正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的教学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是核心与灵魂,是所有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最终归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定向作用,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传统的教学目标更偏向于传授知识,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学目标作为一个多元体系,包括认知、智能以及情意这三个领域。所以,现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要突破“知识中心论”的约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并适当地渗透心理教育,不断挖掘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因素。

  另外,教学目标比较多,并不一定必须面面俱到,而是要具体地落实到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堂中。语文心理教育不要“一刀切”,尽量关注各个层次学生发展需要,找到学生间的差异,针对这种差异分层次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就涵盖了心理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加强心理教育。

  2、创设情境,营造心理教育氛围。

  心理学家认为良好的心理氛围能够确保有效教学的进行。根据相关心理学研究,民主与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主动的学习行为,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教育学的研究也认为,在自由与轻松的心态下,有利于学生产生丰富的想像,形成创造性思维。可以说,创设宽松的情景,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是语文心理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语文心理教育高效率的诀窍就在于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空间。例如,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他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坚持的是民主,课堂讨论问题时发扬的是民主,甚至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也会同学生在一起商量。正是他的民主作风,使得教师的意愿逐渐地变化成学生自身的意愿,增添了课堂的活力与生机,不仅培养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良好习惯以及高度自觉性,也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更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