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探索中学英教育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 “自主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建构新的教师观与学生观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的角色定位,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对师生之间关系的认识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施教行为,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影响到教师的专业生活和学生的生存状况。”[3](P202)传统上讲,外语课堂教学内的大部分谈话是以教师独白(monologue)形式进行的。“教师在外语课堂中享有特殊的权利,教师话语在英语课堂时间中比例依然较大,课堂仍存在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师生对话中教师话轮平均长度远远大于学生的,而且教师有权通过指名借助手势等手段选定下一个话轮说话者。学生把持话轮时,其话轮的持续时间、言语长度也都由教师决定,在以教师中心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大多数是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而缺少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传统的IRF模式(即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仍然是当今课堂最普遍的交互式。” [4](P71) 由于在传统教学中师生是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因此,他们很难形成真正的互动关系,很难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很难形成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学过程也就很难成为师生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共同创造课程。过去,由于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知识的教学,结果培养了一批“哑巴英语”“聋子英语”,引起了我国英语界的反思。中学英语教材的改革为教师观念的转变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考试的“余威”仍在,言语技能的教改力度仍不够大。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摆在日趋重要的地位上,英语课程标准适时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将降低语法试题的难度,减少知识性的客观题,重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在言语运用中学习语言。因此,“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

  在教学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授受关系,教师处于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是英语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们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 [5](P154)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引导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引导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也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激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2)、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不是万能的,而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等,无论其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与运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智慧和才能;其次,教师的指导作用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出发,适应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6](P88-89)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是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学校教育行为中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学习生活的直接承担者和当事人,也是学校学习活动的理所当然的主人。然而在现实教育中学生并没有成为教育主体,而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 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并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发展任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教师在这过程中则指导学生把握认知的方向和过程。

  以上的分析也就体现在“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动机、树立学生的信心,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明确目标,提高学习兴趣。

  2、以“主体参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交流互动关系及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及教学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活动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而且取决于一定的教学情境。课堂气氛即其中之一。班级授课制是现代学校教学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又是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的具体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中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且这些因素错综复杂,教师、学生、目标、课程、教学方法、班级结构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等,都会影响课堂气氛。“一般来是说,课堂气氛可能是温暖或严肃的,友好或敌意的,热忱或冷淡,紧张或轻松的,团结或散漫的,愉快或痛苦的,和谐或冲突的等。从心理学上讲,有的人从民主、专制或放任的角度,有的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以及是开放或封闭等方面研究课堂气氛。无论哪种研究都表明,课堂气氛愉快与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影响,课堂气氛愉快学生会有较好的学业成绩,反之则较差。创造并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并以此促进师生间良好的关系,从而建立学生积极的自我观念,是师生共同的职责。” [7](P121)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重要因素之一,唤起学习兴趣、诱发认知兴趣、活跃智力积极性,对于教学过程中发展知识、技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学生参与交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

  第一 、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造成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欲望。

  第二、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8](P137)建立民主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坚持杜绝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现象,因为没有民主和谐就不可能有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样没有自由安全就没有探究可言。“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问题,融洽是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9](P84)具体做法是:

  第一、教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感到课堂是自由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这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三、教师要延迟判断,让学生有自我修正错误的机会,或利用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即使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或做得不对,也不批评、不讥讽,而应该耐心开导。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高昂情绪、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教师应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去思索,才会迸发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见解时,老师应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看法,并耐心听取,还要鼓励学生发问,师生之间应该教学相长,不应该惟我独尊。”[10](P35)因为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的学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