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性与消费心理分析论文

时间:2021-08-31

  消费(consumption)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为你整理了大学生个性与消费心理分析论文,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摘要:

  由于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样,在消费领域中,居民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也在逐年增加。在这个庞大的购买大军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越来越显示出其独有的特点和巨大的潜力,构成了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群体力量。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对于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与其消费心理进行分析,就更显得重要了。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心理学 动机 心理 环境 青年

引言:

  消费者心理学以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1)消费者行为的内部因素,包括需要和动机;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的生理因素。(2)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包含文化、民族、种族、阶级、阶层、群体、家庭、体制、宗教、教育、职业等;市场因素,包含商店布局、广告宣传、销售服务、营业人员、经营方式、企业形象等;商品因素,包含商品设计、包装装潢、商标命名、原料工艺、商品价格等;自然因素,包含地理环境,气候变迁等。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是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和经济学等学说为基础的,并利用了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门多学科的边缘学科研究。

正文:

  一、大学生不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都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在消费上也更加显现着的选择的自主权。而且大学生的消费是由理性消费与非理性消费相组合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再次是考虑品牌,最后才是质量的。因为大学生还是个纯粹消费者,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父母。因此,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 在固定的消费的资金里,首先考虑的就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次才是在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所以在消费的时候我们大学生是谨慎考虑的。所以那些物美价廉的东西大学生是特别敏感的。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家庭环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观念又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只占一小部分而已。而且大学生也会参加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所以大学生也逐渐对于自身的相貌注重,因此大学生也会逐渐向注重追求商品的品位、档次和自己形象等方面倾斜。

  二、在大学生消费中,个体与群体相互影响,群体影响力往往起主要作用。因为消费中有从众和跟风心里。所以个人消费很容易受到影响,由于大学生是集体生活的,平时消费的时候也会形成相同消费特征的消费群。因此在这群体中,由于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所以往往会个人影响群体,一人消费了会带动其他人追随消费,不论此消费品对于个人有无作用,因为这群体是具有相同消费特征,很容易受影响去盲目消费。

  三、在大学生消费中,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的攀比消费的现象仍然突出。随便走进某个大学生的宿舍,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很多名牌商品。还有些是全身都是名牌奢侈品,一件衣服或者等于别人一个月的消费。这种现象在那些名牌大学尤其突出。尤其现在那些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多数是大学生,对于消费攀比特别厉害,觉得这样才能突出他们特别的身份与地位。所以现在那些名牌商的主打消费对象是青年群体,以大学生为主。

  四、信用卡带来的超前消费与冲动消费。悄然兴起的信用卡消费,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得越来越普遍。信用卡以其特有的快捷、方便、安全等特点,迅速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人群中广泛流行起来,而且现在学校都给每一个学生必须办理一张信用卡。信用卡所提出的“透支未来钱”的时尚消费方式,这种新奇的消费观,对大学生们来说 是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没有无固定工作、没有收入、没有无稳定还款来源的大学生来说,信用卡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理财观念,培养个人信用的养成,但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助长了大学生的冲动消费。

  五、恋爱消费的比重不断上升。由于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多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呈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希望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不要被别人束缚。另一方面,现在,无论学校,家长对于大学生谈恋爱这现象都采取默认,有的家长甚至鼓励自身孩子去谈恋爱,认为这是一种学习。有的还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必修课。大学生们在恋爱过程中的消费通常多是缺乏理智 的、冲动的。有的甚至认为谈恋爱是一种烧钱行为,但是还去谈恋爱,在恋爱中的大学生明知道接下来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费,但是他们还是去消费。因为他们心里认为这是一种值得的消费。

  总之,大学生是社会未来高端产品的主要消费主力群体,对于销售商来说,抓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就等于抓住以后的高端产品的消费群体。因此把 握大学生的消费市场,也是抢占未来中高端用户的心理市场,这对将来企业市场的开拓也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是炫耀心关注大学生科学消费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些人“钱来得太容易,花得也就快”。中国GDP一路高歌猛进,但却没有惠及大多数社会成员,财富以极快的`速度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很多人都是一夜暴富,可他们从心底还是“穷人”,他们甚至有部分人是第一代“仇富”者。他们对奢侈品的消费接近于“报复性”炫耀,无非是急于要撇开自己的原有身份,让那些曾经在他们面前风光无限的人看看“老子比你们更有钱”!那些富矿之地的大老财们很多便是如此,思想上和自身素质上还没有来得及转换,他们被富人圈子排斥,又不愿意过“平常人”的生活,除了有钱一无所有。还有一类是“败家子”类型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他们骨子里缺少“安全感”和自信心,对奢侈品的追求主要是寻求感官刺激,吸引更多的关注。比如,“郭美美”“雅阁女”“小龙少爷”之流,这些人就患有“夸大妄想症”或“超价观念”等心理疾病。

  二是投资心理。在西方商业文化塑造的财富神话和成功形象中,奢侈品象征着财富、地位和消费品位,是成功者的象征。一些经过自己打拼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他们把金钱看得很重,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对于奢侈品,与其说他们是在消费,不如说他们是在通过奢侈品树立形象和地位,以寻求更好的商机。换言之,消费奢侈品对他们而言就是风险投资。

  三是品位心理。有这类需求的富人,是“骨子里”的富人,为人低调,不张扬显摆。因此,这种人很难出现在公共舆论的视界里。对他们而言,奢侈品不是因其 “天文数字”般的价格而奢侈,一定要是特别的东西,要有品位,也要有独到之处,比如它经历悠久的历史、需要精细的手工、全世界仅此一件……考究做工,使用讲究品位,遇上就是缘分。也许,这才是奢侈品的本来面目。

  四是优势心理。这主要指官员。严格来说,官员算不得富人。如果单就中国官员合法收入而言,顶多能够称得上中产阶级。但权力和金钱的暧昧,就像男人和女人一样,是本能需求。奢侈品显然在中国的一些贪官中流行,一些官员因为奢侈品而下马,还有一些官员在查处后被发现拥有大量奢侈品,戴包包、名牌主任、时尚贪官、烟票局长、天价烟局长……这些都是公众耳熟能详的名字。但一些官员还是一味追求奢侈品,不是他们不知道奢侈品的危险系数,而是手中权力本能使然。对他们而言,非得奢侈品才能显示出他们“与众不同”和“高人一等”的权威。

  五是从众心理。具体而言,是在圈子这个小社会群体里从众,与全社会无关。“圈子”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个圈子里人人都用奢侈品,自己不用就成“异类”,就担心被排斥。

  当然,不管富人对奢侈品抱有怎样的心态,在大部分人“很不富裕” 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奢侈品盲目追求,一方面有违社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将直接刺激公众的情绪,让公众的被劫掠感更加强烈。正道是:国不富,民不强,何以奢侈?重简朴,树新风,“和谐”二字才能掷地有声!

  不同类型的消费者,由于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特征的购买动机和消费心理。了解、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与消费心理,对指导和鼓励消费者进行消费,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商品流转,更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