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建筑防护前景展望论文

时间:2021-08-31

历史文化建筑防护前景展望论文

0引言

  古徽州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始建于公元888年,其府衙历史上经历数次扩建,到明中期“规模宏敞、气势雄正、聿成伟观”,达到建筑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宏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朱自煊称其为“徽州故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徽州府衙城长期受到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更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致使其周边新旧建筑形式和街区风貌混杂,相互干扰较大,威胁到文物古迹的生存环境,也削弱了府衙核心街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而徽州府衙保护区域范围内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但这些建筑相互联系不够,在风貌上也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整合。因此,有必要对府衙区域及其周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保护、整治和修复,以还原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全面展示古徽州地方文化,提高地区价值。

1徽州历史文化的传承

  府衙重建工程位于徽州歙县,在原址上依原貌进行保护修复性重建,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最主要建筑,是徽州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完全传承了徽州的历史文化。

  1.1歙县———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歙县历史悠久,秦始置县,筑城于隋,自隋唐以来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徽州文化的繁荣,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是徽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中心地。

  1.2徽州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歙县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建造技艺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建筑做法,独具有隋、唐遗风,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其在建筑选址、布局、材料、外观、防火、采光、装饰雕刻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中国汉文化圈中极具典型性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歙县城区现有大量历史文化街区遗存,这些街区全面地、系统地、形象地反映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山区城市建设和环境营造的典型代表。

  1.3府衙文化之于徽州

  徽州府衙的建筑风格是徽州建筑的官式表现,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思想。它是官员办公与休闲的所在,环境优美,园林多,规模也大。徽州府衙周边有南谯楼、阳和门、古城墙、许国牌坊及古街区,徽文化风貌特别完整。古徽州的官吏大多是文人,其审美情趣,文人心态在建筑、文化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徽州仕宦达官府邸的环境就是“在城如在野”,山水掩映,极尽清幽之享受。徽商仕宦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势力强大,造就了徽州的园林式家庭建筑,优异的物质生活,恬静的人文气息,重文重商的地域风格。徽州府衙则更显现出这一特点。

2不同地域历史文化建筑再生的借鉴

  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因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文脉的传承,因而展现出的保护改造的定位和手段也迥然相异。

  2.1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相生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独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历史街区,它以上海独有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改造成为中西、新旧融合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区。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是中西历史文化合璧的产物,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原有居住的需求而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建筑设计师们从保护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保留石库门建筑原有贴近人情与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改变街区原有居住的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规划上北部地块以保留大部分石库门建筑为主,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以一条步行商业街贯穿南北,新旧对话,交相辉映。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街区内石库门建筑群外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建筑内部完全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情感交流,成为一座座画廊、时尚酒吧、主题咖啡馆……既保留了上海的昨天,又将今天都市人的生活情感融入街区之中,是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的完美融合,历史街区的新价值也在改造后得以集中体现。

  2.2上海田子坊———建筑和艺术的交融

  上海的田子坊里弄街区原来是打浦桥地区泰康路的一条小弄堂,这里原先主要为老上海里弄民居和老工业厂房,浓缩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开埠后的市井风貌和工业发展风貌。1998年之前这里还是马路集市,1998年9月政府将街区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并定位为“特色街”。1998年年底,随着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这条名不见经传的特色街开始吹起艺术之风,成为现如今的艺术坊。在田子坊中随处涌动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灵感与艺术气息,穿梭于田子坊之中,仿佛来到老上海,但是又能感受到浓浓的现代气息,仿佛脱离了繁华都市,犹如置身于古老建筑与艺术的'海洋,这成为田子坊如今独特的魅力所在。

  2.3大唐芙蓉园———异地兴起的仿唐建筑群

  这里说的“异地”其实意指非原址原貌的重建。与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和徽州府衙工程不同的是,大唐芙蓉园采用的是仿古的手段,是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运用于古建筑重新建造。唐时的皇家御苑芙蓉园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于一里坊内。现重建的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展示盛唐皇家园林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艺术和古代建筑建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园内建筑园林均保留唐代风貌。设计者张锦秋院士创造的“新唐风”建筑独具简约、淡雅的大匠之气,她根据史料记载为我们再现了“曲水萦回”的具有盛唐山水格局的皇家园林,形成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的思路,堪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2.4小结

  对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脉、手法和定位都多有不同,因此保护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对原有历史风貌较好,仅周边风貌有一定损坏的街区内建筑进行以保留修复为主的重建;对于建筑风貌受到较大程度损坏和破败的建筑可以在原址改建,并更新部分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而对于完全损毁或不复存在的建筑遗迹,要想还原其历史风貌,在原址或异地按史料记载原貌新建或许是可行的办法。但无论修复更新方式如何,最根本的理念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要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以及满足当代人生活对建筑需求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和旧街区,重现历史,传承文化,焕发新生。这些优秀案例和建造模式,也为徽州府衙的修复和重生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