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徽州古民居装饰木雕图像的文化内蕴的论文
徽州木雕历史悠久,产生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清末民初,其地域范围是黄山脚下的徽州古邑。它是徽文化土壤下诞生的一朵奇葩,扎根于江南传统的文化氛围中,是儒学与程朱理学相融合、渗透的结晶。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与淳朴民风孕育了徽州木雕这样的自然而不造作的艺术产物,作为徽州民间艺术的代表,木雕承载了徽州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常常被誉为生活的镜子,它能够真切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徽州木雕也不例外。徽州民居装饰木雕的发展是融合了木质材料、木雕匠人、加工工具、社会环境、当地民俗、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雕刻上的图形除了能够反映当时人们的大众审美与形式美的要求外,还反映出时代性、区域性及风格传承的延续性。而在图像深层次的内涵表现下,包含着艺术匠人创作的情感传达以及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所要探讨的是,在徽州木雕的装饰目的背后,通过图像学的研究方法探究它的深层意义及指向性。从徽州木雕的类别划分、图像来源、发现和解释图像的传统意义,直至解释木雕作品图像背后的深层涵义———象征意义。通过对徽州木雕图像的研究,揭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木雕———在徽文化背景下的独特展现,从匠人们创作作品里,发现当时徽州的民风民俗,以及徽州人的文化理想和想象力。
一、徽州木雕产生的社会环境及图像类别
徽州古称歙州,地处长江以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植被众多。明代文豪汤显祖有诗赞曰: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自然环境优越的条件下诞生了徽州木雕,而它之所以自成一派又极富装饰性,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依据的。首先,客观原因在于徽州地区多林地和山地,森林覆盖率高,盛产木材,其中不乏有珍贵木材,如: 楠木、紫檀、樟木、青檀和杉木等。原材料的富足和使用的方便,使得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木雕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明初以来,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徽州的文化和艺术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富庶的徽商以投资大量公益事业和进行奢侈性消费来谋求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而方式则是通过修建祠堂、园第来改变传统思想下的“儒贵商贱,农本商末”的思想。徽州木雕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有了物质发展的基础和建筑装饰的用途。最后,徽商“贾而好儒”,深受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的浸染,且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这直接导致了他们在建筑装饰中的个性化审美要求,在装饰中凸显个人的文化涵养。“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是南齐谢赫在《画品》中对于绘画的教导功能的阐述,同样富含教育装饰特点的木雕,迎合了徽商的需求。徽商的心态和行为,直接促成了徽州木雕的蓬勃发展和自身独特风格的形成。就像丹纳所言,艺术的产生不外乎环境、种族和时代,徽州木雕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发展及壮大的。
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徽州木雕的应用极其广泛,这是因为徽州民居“外朴内实”的特点。从外表看,房屋多为白墙黑瓦,马头墙装饰,单调朴素。内部却是以天井为中心的对称结构,雕梁画栋,从中可以看出徽州人含蓄内敛的审美心理。在建筑媒介上,徽州木雕可依附斗、橼、木柱、梁枋、斗拱以及门坊、门罩、漏窗、栏板、裙板等。在创作方式上,采用圆雕、透雕、镂雕、平圆雕、贴雕、高浅浮雕、线刻等雕刻表现方式,进行美化装饰。在题材上又可划分为: 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儒释道、帝王将相、先贤事迹等。从图像组成元素上可以分为: 人物、器物、花卉蔬果、树木植物、飞禽走兽、文房四宝、几何纹路、山水名胜等。具体到图像上各种元素穿插其中,相互结合。建造民居的主人和工匠都有着十分明确的整体设计方案,他们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在题材、内容、形式上做出选择和安排。徽州工匠不自觉地把徽州文化、先人的梦想及创作者的情感,转化为实质的图像痕迹,而这些图像“痕迹”,也使得徽州古民居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表现力。
二、徽州古民居木雕的图像来源
美术学界普遍认为,“图像学”这一方法最早由瓦尔堡开始使用,后由潘洛夫斯基将其理论化。简单来说,美术中的图像学研究是对美术作品题材、图像形式、意义的一种研究方法。
对图像来源进行考证,是图像学研究的基础。但正如许多其他的民间艺术,徽州木雕在古代并没有系统性的文字资料记载。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传统文人重艺轻匠的思想和中国文献有重物不重人的传统,另一方面,木雕艺人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和出于对自家技艺的保护。所以,徽州木雕技艺的传承,主要以口授形式和图式的继承与延续。从木雕创作的一般性规律来看,大多经由想法构思———立意布局———诉至刀法———应物象形几个过程。因此研究徽州木雕的图像意义,必先从图像的来源开始分析,而在徽州木雕图像的来源上,流传图稿、临摹、借鉴和再创作是其中主要的源头。
流传图稿: 指从前人传承下来的图文样式,其多来自木雕匠师的拓版传承,并由世代积累流传下来。如: 渔樵耕读、竹林七贤、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等。
临摹与借鉴: 指摹写前人之作品,这一作品包括前人的雕刻作品、绘画作品以及版画作品,其中徽派版画对徽州木雕图像的样式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如: 黄应泰、黄应道的《程氏墨苑》,黄应祖《环翠堂园景图》中的山水、人物图示。徽州木雕在构图、布局上也吸收了一部分新安画派的图示语言和绘画技法。反映在画面上,就是简括清淡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地方木雕的高雅之处。另外,徽州木雕具有明显的绘画性,格调高雅,讲求写实,这也是在徽派绘画的影响下木雕图像的反映。
创新与创作: 创新指艺匠在习艺过程中,根据接触的图稿、构件以及听闻的典故,经由融合和提炼,按照户主要求创作出的新图像。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大众审美的发展,木雕匠人们在前人的图案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 “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从主题、题材、结构、艺术语言相继过渡的由内到外的关系。”反映在徽州木雕上,木雕的题材形象首先是由工匠了解主人的想法,根据内容安排图形样式排列组合,然后工匠画出图像线稿,最后根据线稿雕刻在木质载体上。组成画面形式的元素并不是写实的,而是循木而雕,对象的形象也不是一般见到的自然物象,是工匠在一定的.内容的具体要求上进行提炼、概括而成的。虽然徽州木雕的图像元素组成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从作品内容的主题上进行分类。
民俗型图示: 展现徽州当地人文自然、风俗面貌,以商旅题材、文化礼仪题材、生活题材为主。例: 《小康之家》、《禽戏图》、《燃爆竹》、《戏鱼灯》、《百子闹元宵》、《祝寿图》等。
宗教性图示: 多以道家成仙和佛教典故为主。例如: 《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观音像》等。
儒家教义图示: 以儒家教义和程朱理学所推崇的伦理道德为模板。例如: 《二十四孝》、《衣锦还乡》、《忠孝节义》、《五代同堂》、《三顾茅庐》、《状元及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