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质量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

  传统的教育质量评价注重结果的测评,而且评价的组织方式与高校组织机构的职能观是同构的,即纵向的评价机制,上级机构评价下级机构,领导评价下属,官员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线性的质量评价范式完全无视继续教育质量是个复杂性系统的现实,导致质量信息的单向传达而无法实现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共享,加之质量风险的高度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显现的时间滞后性、发作的突发性,这意味着利益相关者无法及时发现质量风险,反而必须时刻准备应对随时降临的风险,加大质量成本的投入,高校的声誉和生源竞争力也随之下降。由此,高校的质量信息监测与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1.重构质量信息收集与整合机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是依靠数据与信息来支撑质量的评价、管理与改进。建立横向的或跨部门协作的质量信息交流共享机制,高校继续质量信息的获取对任何利益相关者是畅通的,任何利益相关者都被允许以合法手段去收集继续教育的任何质量信息;建立继续教育质量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高校履行对利益相关者的质量说明责任,实现质量承诺。

2.建立质量监测机构

  包括高校内部的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质量监测机构,更重要的是建立独立于政府与高校的第三方监测评价机构,这种监测机构是非营利性的,是权威性的,它由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他们不带有任何利益诉求,秉持公正与客观的精神,对高校的继续教育质量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分析,把最终研究报告公之于众,对质量不尽人意者予以特别分析,提出改进对策供参考,以示警醒。

3.坚持质量监测与预警的过程导向

  旨在实现某种结果的一系列活动便称为过程。继续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政策的执行过程与质量管理行为,因此,质量管理实质上是一种过程管理,它高度强调质量的预防与持续改进,坚信在管理过程中预防质量问题所需的成本远远低于在高校管理周期结束后纠正问题的成本,因为质量管理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与教育发展规律。同时,过程管理具备柔性化特征,能对就业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适时调整质量政策,提升质量价值观,改善质量评价模式,优化质量管理过程。虽然质量管理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管理权力博弈的过程,但也是利益共同体构筑的过程,它强化了利益相关者各方的质量责任意识,达成了共建优质质量的共识。

参考文献

  [1][美]R·爱德华·弗里曼.王彦华,粱豪译.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英]大卫·威勒,[芬]玛丽亚·西兰琶著.张丽华译.利益相关者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之蓝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4]卢山冰.利益相关者基本范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王建华.高等教育管理——非营利部门的视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6]朱为鸿.学生参与:我国大学管理创新的动力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7][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焦书斌主译.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论文】相关文章:

1.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论文

2.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论文

4.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校排球教学研究论文

5.基于长尾理论的高校文化育人工作探析论文

6.高校德育管理机制的理性思考论文

7.浅析基于TQM的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以湖南涉论文

8.高校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设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