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保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加强高校、环保

  机构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

  高校作为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智慧”与创新能力,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凸现环保意识教育,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广泛的背景下来构建环保教育观。80年代初,我国学术界逐步介绍西方生态伦理学,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环境意识教育相关问题,在高校陆续开设生态哲学或生态伦理学等课程,90年代以来逐步设置它的硕士和博士学位[2] [P103]。1998年我国开始有重点地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在2004年11月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获得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献给地球的礼物”奖,这是我国教育部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共同发起并实施的为期七年的“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项目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高等教育将道德教育的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拓展到人与自然,关注全球共同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来,传播和创新环境知识文化,致力研究开辟与环境保护相关学科的新研究领域,构建起环保意识教育的理论框架,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教育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践性。主要思路如下:

  1.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贯穿渗透在各学科门类

  环境教育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自然环境(能源、资源)教育;二是技术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问题是跨学科的问题,有必要在地理系、人文社科系、化学、生物系等诸学科的领域来探讨环保课程的开设,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我国一些高校针对大部分非环境专业学生对自然科学兴趣,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用各种专业背景的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保教育体系。从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教学管理与组织等方面策划、设计、论证制定教学方案。具体措施是:把环保课程列为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基础课,将“环境学”、“可持续发展引论”作为研究生的限定选修课,同时开设“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等选修课。

  环境意识教育是在人类重新审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意识教育是环境意识教育的深化和升华,生态意识提示了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然界进行的开发和科学的管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涉及到人类社会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1)生态科学意识、环境和资源意识;(2)人口意识;(3)自觉参与和协作意识;(4)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5)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生态安全意识等等。它们彼此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相互联系,构成了生态意识的主体[3] [P48]。生态意识教育对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形成和环保意识的深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开展相关课程改革实验,在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时,将生态意识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贯穿渗透各学科门类,在各专业学科都有生态意识的含量和与该专业有关的具体的环保能力和技能课;高校应把宣传落实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资源环境的方针、原则和行为规范作为环保意识教育重要内容,培养学生评估和处理环境问题、有效参与环保实践的技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能通过智力和信息对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高效的配置和利用,通过智力资源来开发现有的自然资源,创造新资源,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品德、身心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2.将环保意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生态认知现象,也是一种环境行为规范,环保意识教育既需要认知类的教育资源,也需要实践类的教学活动。高校应重视各个参与机构如教委、科研机构和劳动部门的协作和引导,重视环保部门专业人员的信息传递和业务技术指导,构建“教育部门、环保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机构网络。我国环保部门和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环保教育的各项活动,提供信息咨询和专业指导、提供环保实践场所,为高校环保教育所需的各种仪器、设备等硬件设施,提供资源共享平台。

  高校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和活动载体,帮助学生在环保知识方面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如:采取举办环境讲座、环境知识演讲、知识竞赛、参观工厂、营造绿化带、绿化校园等等,充分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和毕业实习等环节进行施教。高校应将环保作为一个主题,纳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的内容中。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环保社团的指导与支持,使其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先锋组织,使环保意识教育应无时不刻出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生态认知和环境行为两方面都协调发展。

  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促使大学生贴近社会,关注现实,加强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全国乃至全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认识到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整治,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一时的发展,决不能重复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建设性破坏”,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二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的不可再生而造成资源稀缺,自觉树立节约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意识,改变高消费行为、消费模式,建立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三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环境管理制度,以及治理与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技术手段,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让环境保护成为大学生的发展目标、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四是让学生认识到环境资源问题表现为与之相关的“人的问题”相当严重,自觉做好环保宣传教育的普及工作,肩负起民众环保意识教育的历史重任。

  3.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培养大批具有系统环境科学知识又具有各科专业知识的人才,他们成为推动全社会参与环保的动力群体,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由点及面的指导垂范和辐射教育局面。高校作为区域社会的知识资源中心和终身教育基地,在社区教育开设的谋职训练、技能培训、信息讲座等辅导课程中加入环保意识教育内容,增强环保意识教育的实效性。使环保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普及到全民当中,使环境保护由外在的强制转变为全民内在的自觉、自律,成为众多社会群体的自觉行为和价值取向,提高全民环保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高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建立起从学校到社会的“以点到面”环保教育辐射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创建“环保型城市”,建设“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工业区”等活动,大学生环保社团积极与当地环保组织开展多种渠道交流与合作。主要措施有:一是参与“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在环境监测科研展示厅当讲解员、在“环保110”受理咨询中心服务、参观污染源远程监控室、宣传环保知识、环境立法等等;二是结合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通过环保工作成就图片展览、印发环保宣传资料等方式,并结合“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12.4”法制宣传日等纪念日,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和咨询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环境保护认识度、参与率和满意率;三是协助社区做好“绿色社区”设置的环保宣传专栏、宣传画廊、居民环保行为公约牌及环保警示牌等宣传内容的更新,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警示教育,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行为规范;四是加强环保宣传教育阵地建设,积极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及重点监控企业等单位增设环保宣传专栏,更新宣传内容,激发民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五是结合当前食品安全问题,为社区居民中开展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讲座,引导广大市民选择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

【有关大学生环保的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环保论文

2.有关环保的论文

3.有关环保的小论文

4.有关于环保的论文

5.有关环保的论文内容

6.有关环保LED的论文

7.有关环保的议论文

8.有关环保的论文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