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关系的探讨论文

时间:2021-08-31

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现状与职业指导关系的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的现状分析,找出当前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以促进学生就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就业现状;职业指导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新阶段,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究其原因,除受高校扩招、我国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外,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明显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学生就业形式的市场化、多元化、多样化使他们在择业、就业中面临更多的选择,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高职高专院校如何针对目前就业现状有效地开展学生职业指导?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倾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要为主导,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农业等应用前景广泛的学科专业应该成为学科专业的主体;毕业生在主体上则应是面向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1]。应该说,这个一般规律与我国现实的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要求是一致的。从总体素质上来说,高职高专毕业生应该是劳动力就业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实际上,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率一直很不景气,分析其原因,就业率低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多方主体的倾向性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倾向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专业选择的倾向性。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长期受到“‘热门’专业找工作容易,‘冷门’专业找工作难”等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上的压力,导致许多高三毕业生在填志愿时,未考虑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盲目填写“热门”专业。其产生的后果:一是许多学生上大学后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已选择的专业,由于学业毫无成就,找工作时连连碰壁;二是这种涌向“热门”专业的状况使得这些专业供过于求,而原来的“冷门”专业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就业增添了不少难度。

2.高待遇的`倾向性。由于近几年物价上涨幅度大,一些大城市消费水平大大提高,使高职高专毕业生更倾向于高工资。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近几年的扩招使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供大于求[2]。同时又由于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攀比的心理,因此对低工资的单位不屑一顾,结果是坐失良机,失去了找到工作的机会。

 3.工作单位选择的倾向性。据调查[3],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对工作性质的选择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外企、党政机关和高新技术企业,占的比例分别是:29.3%、19.4%、13.8%,而选择乡镇企业的排在最后,只占0.9%。外企备受学生青睐是因为不仅待遇好,而且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及宽松的工作环境更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对乡镇企业过分冷落,是因为在乡镇企业里工作待遇差,与许多企业不给员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因素有关。

  二、当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职业指导是解决学生就业的关键,职业指导对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有很大帮助。一方面,可以帮助求职者客观地分析自己、获得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求职方向、避开择业误区;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确定用人标准、选择招聘方法等。职业指导对外是适应市场需求,确保学生毕业有适当的基础;对内是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以求得在岗位竞争和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从而立足岗位、适应市场。

  目前高职高专学生职业指导仍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职业指导理论研究薄弱。长期的计划分配,使得职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加上学校重视“就学”、轻视就业的传统观念,导致职业指导在高职高专院校举步维艰。再者,目前国内职业测验与职业鉴定的测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照搬、照抄国外成果,但因与我国的国情、民情、校情差距很大,实际效果不好。

2.指导对象和内容狭窄。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指导只是一种狭义的职业指导,其服务内容和范围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职业指导的对象范围仅仅指向毕业生,忽视了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对大多数学生的指导呈现空白。这就使得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实际上处于完全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状态。指导对象的狭窄,必然导致很多本该开展的指导内容没有开展,指导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组织机构不健全。当前尽管我国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但就业指导工作往往限于部分就业信息的发布和就业政策的宣传这两项内容,类似于传声筒,对于其他本应开展的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内容难以完成。在对各年级学生实行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职业指导方面,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部门做的显然不足。究竟如何组织现有的就业指导机构,如何满足其人员构成上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是摆在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指导部门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职业指导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专业人员缺乏。一些学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对全校学生实施职业指导了。专业人员的不足制约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此外,现有的职业指导人员多是行政人员与思政工作者,他们并不具备职业指导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职能。相比之下,国外对高校职业指导中心人员专项素质要求很高,一般要具备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硕士或博士学位。学生职业顾问要具备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5.片面追求就业率造成就业层次与就业结构的失调。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在职业指导中缺乏品牌意识,很少将学生就业后的情况与学校的办学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估。上报就业率“水分”偏大,有的专科学校就业率达到98%,而灵活就业率就占其中的80%。恰恰应该作为就业统计指标之一的自主创业率却不在其中[4]。周济部长在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证明,高等学校的责任意识和主动程度、办学特色和教育改革、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