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构

  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幸福教育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遭遇瓶颈。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对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构教师价值取向,重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以及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达到丰富学生的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以及提升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受能力。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价值取向的重构

  最近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优良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好比武器,它虽然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教师的品格[9]。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他们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胜过教育本身。从客观环境上,学校领导要关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和他们的幸福感受,要像重视专业课教师发展一样重视他们的成长;像重视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要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策上鼓励、待遇上倾斜,努力创设更加积极的、包容的、愉悦的工作环境。主观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从“习得性无助”到习惯性乐观转变。要树立自己正确的幸福观,在工作实践和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幸福感受,并将这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此外,心理课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尽量避免追求完美,偶尔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师生之间的坦诚和真实是对教育的最好诠释。教育者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升华为幸福教育的深刻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目标在于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积极人性论,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课教学过于偏重解决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育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10]。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趋于完善,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现状来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在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最迫切的任务。高校心理健康课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的基础是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体系要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从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逐步推进。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幸福教育的诉求,倡导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在精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特殊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四个模块: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情绪、积极自我和积极应对,进一步细化为项目教学。一位老师可以负责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这样就能激发自身潜能,也容易出教学精品。这样的教学,教师感动,学生主动,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此外,根据项目内容可以开发符合教育特点的易操作的心理小游戏或微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思考,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理解心理学知识,充分调动个体能动性,感受沉浸带来的幸福。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言:“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增强心理健康课堂的吸引力。长期以来,由于客观上合班大课和教师主观上遵循守旧的应对方式导致心理健康课教学主要以单一讲授为主[11]。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总认为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反复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然而主观上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在期末课程快结束时,一个学生给心理健康课的评价是:“我对这门课非常失望,唯一的印象是这位教师竟然可以从头到尾一直讲个不停,完全无趣。”由此可见,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增强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可以将小组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音视频、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身份和学生的角色在互换和变化中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团队意识,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我们的爱浇灌出有幸福向往和生命动力的人。

  (三)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的探索

  基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采用小班型授课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结合课程教学的四个模块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发展特点设计团体,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和团队优势,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目前主要开展八个科目: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团队建设,我就是我——接纳自我,沟通无极限——人际关系,网络世界有个你——网络交往,同一屋檐下——亲密舍友,没有什么大不了——学会乐观,逆风飞扬——应对挫折,莫愁前路无知己——失恋心理[12]。实践课教师可以借力辅导员,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同时辅导员也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又具备心理辅导的职业资格。以辽宁为例,多数辅导员已经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理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根据教学目标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融性,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潜在优势和积极品质,充分体验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心理享受和主观幸福感,充分挖掘他们自身具有的建设性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以及奋斗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协助大学生在自身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效性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幸福,方向不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相反会背道而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服的教育,其实效性又怎么能好?[13]正如罗国杰所说:“道德教育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在于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多少。”教育在于肯定灵魂,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知识教育升华为幸福教育时,教育便深入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效果便会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MartinE.P.Seligman.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0.

  [2]周晓莹,祝振兵.背景发展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心理教育生态化研究——以江西高校A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33(6):80-83.

  [3]李国金.地方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36-37,112.

  [4]吴海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刍议[J].学理论2013(32):384-385.

  [5]马中宝,李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1(2):28-31.

  [6]吴美娟.生命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2012(7):164-165.

  [7]肖杏烟.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8(4):11-15.

  [8]王冬云.高职院校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263-264.

  [9]张悦,刘亚军.生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8):7.

  [10]黄颖娜.反思与重构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论——基于价值观的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3):158-161.

  [11]曾丽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报,2015,37(2):82-85.

  [12]林燕.青少年思维方式教育的实践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维方式视角[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6):25-29.

  [13]王彦杰.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基本策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1):68-6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探析论文

2.高校管理中人性假设思考论文

3.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论文

4.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

5.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6.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7.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8.微博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