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理论和自我调节过程的关系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内隐理论和自我调节过程的关系研究论文

  多年来,在社会认知领域,内隐理论对于人的自我调节行为和过程都有不同的看法,集中体现在对个体能力、行为调节和目标达成的看法和认识上,关于内隐理论的研究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探讨这些差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可以说,每一次探究都是对该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入。

一、内隐理论与自我调节

  认知的内隐理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内隐理论是一个概括性的知识结构,用以说明人们认知结构的稳定性特点以及用于阐释人们对事件的归因。正像科学家建立理论来解释他们考察的现象一样,普通人也会形成一种对智力、能力和人格等特性的看法或观念。不论正确与否,任何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观,诸如什么是聪明、什么叫具有创造力、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等等。与科学家的理论不同,普通人的看法或观念是内隐的,是保存于个体头脑中的。

  内隐理论认为,关于人们个性品质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看法影响着自我调节的过程和结果,内隐理论在这方面的观念可以归结于两大理论:增值 论 ( incremental theory) 和 实 体 论 ( entitytheory) .增值论认为人们的一些个性品质( 如智力) 具有可塑性,它可以通过勤奋实践得以改变;而实体论则认为人们的智力品质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着学习训练有所提高[1].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对智力品质的控制性,这是其共性。另外,内隐理论还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通常被看作是决定自我调节过程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内隐理论与世界观的结构是相似的,与代表关键信念的个体世界观的内涵也是相似的,所以内隐理论很难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起伏波动。

  因此,不管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运动领域,也不论是研究者采用的是实验法还是内省法,他们在内隐理论与自我调节过程的相关性上是达成共识的。即一致认为: 内隐理论可以预测自我调节过程,内隐理论对自我调节过程的预测是通过一个调节变量来实现的[2].内隐理论领域的大量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结论,证据缺乏来自自我调节领域的理论整合,为弥补这一弱点,Burnette 等人在内隐理论基础上,把 Carver 和 Scheier 的自我控制模型加以丰富和具体化,提出了一个 SOMA 模型,即关于目标设定/setting、目标操作/operating、目标监控/monitoring 和目标达成/achievement 的模型。该模型用一个宽泛、整合的框架来描述自我调节的三个重要过程以及内隐理论和自我调节过程之间的关系。Carver 和 Scheier 的自我控制模型将自我调节过程分成了三个核心过程: 目标设定、目标操作和目标监控。目标设定过程包括操作目标的设定和学习目标的设定,目标操作过程包括习得无助定向策略的选择和掌握定向策略的选择,目标监控过程包括负向情绪的评估和期望的评估[2-3].

  SOMA 模型的提出不仅揭示了内隐理论和自我调节的三个过程之间的关系,指出了起决定作用的调节变量,而且也显示出内隐理论如何预测自我调节过程,什么时候可以预测自我调节过程,以至于实现目标达成的复杂关系。可以说,深入理解自我调节过程的三个核心过程是理解 SOMA模型的基础。

二、目标设定过程

  “目标设定”涉及建立一个特定的参照点作为标准,内隐理论对参照标准的属性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关于能力的属性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观点可以影响到目标设定的两个中心结构。根据Carver 和 Scheier 的划分,目标设定过程包括操作目标的设定和学习目标的设定,成就目标理论在剖析目标结构的基础上区分出了操作目标( 又称为自我投入或能力目标) 和学习目标( 又称为任务或掌握目标) .同时又进一步区分出了趋向定向目标和回避定向目标,趋向定向目标( approach-oriented goals) 旨在获得一个期望的结果,而回避定向目标( avoidant-oriented goals) 旨在直接避免一个不期望的结果[4].内隐理论决定着个体设定的目标是操作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当追求操作目标时,个体不断地强调优于他人的能力,比如学生看重想要达到的分数等级,同时看重优于他人的成绩。当追求学习目标时,个体努力去掌握一种技能,并强调由此技能所产生的内在满足感,这时更多学生看重的是: 他们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比取得的分数更重要,他们通常认为学习是因为喜欢学而为之。例如,当学生报告说在学校他比其他同学表现更出色,由此使他产生成就感的时候,那么这个学生设置的是趋向定向的操作目标; 如果一个学生为了避免他( 她) 在同伴中看起来更愚笨而回避学业任务,那么他( 她) 设置的就是回避定向操作目标。同样,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他采取的是趋向定向学习目标,如果一个学生表现出避免失去学习机会,把学习机会看得至关重要时,他采取的就是回避定向学习目标[5].

  内隐理论视域下对成就目标的看法存在不少差异,一些研究者用二分法的观点去看待成就目标的结构,他们认为,与实体论者相比增值论者较少设置操作目标,更多地设置学习目标。而其他研究者则引入了一个把内隐理论和操作趋向、操作回避和学习目标相联系的三分框架,或者采用一个把内隐理论和操作趋向、操作回避、学习趋向和学习回避相联系的四分框架来阐述此问题[6-7].

  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是由于操作目标和学习目标的趋向/回避差异造成的。当测定操作目标或学习目标的时候,成就目标理论为趋向和回避倾向成为影响成就目标设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趋向/回避倾向成为目标设置过程中的调节因素[4].

  在与目标设定的关系上内隐理论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实体论者更多关注操作目标,他们善于设定一个证明其能力的操作目标; 增值论者则更多关注学习目标,他们善于设定一个有可能提高其掌控力的'学习目标。相信能力是固定不变( 实体论) 的直接结果是尽力证明其拥有的能力,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 增值论) 的直接结果是认为学习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两种理论代表人们认知自我的两种不同方式,它可以产生两种保持自尊的方式。对实体论者而言,自尊是由操作目标的达成而产生,它提供给个体的信息是他拥有实现目标的期望,他们害怕失败,因为失败向他们传递一种缺乏能力的信息,他们更善于设置一个回避失败的目标。对增值论者而言,自尊可以由学习目标的达成而激发,它提供给个体的信息是他拥有掌控力,他们不惧怕失败,因为失败给他们提供一种拥有更长学习时间的信息,可以充分提高其掌控力。在内隐理论研究领域,这种趋向和回避的差异被看作是操作目标定向的预测物[8].

  研究证实,增值论者和实体论者在回避目标上的差异主要来自操作领域,在操作领域的趋向目标上没有差别; 在对挑战性任务的回避上两者差异很大,而在对挑战性任务的追求方面差异不大。在学习领域,实体论者关注的是避免失败,他们不认为学习有价值,他们不善于在学习领域建立趋向成功的目标。而增值论者关注的是学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他们强调学习的价值,并由此发展能力。对增值论者来说,他们会设定同样强的学习趋向目标和学习回避目标[1].因此,研究没有发现两者在学习回避目标( learning-avoidancegoals) 上存在差异,也没有发现趋向 / 回避差异在学习目标设定中的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