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的应尽义务,要想可持续发展,就要做好环保。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环保主题研究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论国外环境教育对我国低碳生活教育的启示

  摘要

  在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低碳生活”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是低碳视角下的环境教育。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等。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模式: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实践;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

  国外环境教育; 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理念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国外环境教育应运而生。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使低碳社会、低碳生活等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各种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愈演愈烈,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势在必行。因此,深入研究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国外环境教育的主要经验

  (一)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

  环境教育的正常开展离不开政策、法律制度的保障,完善的环境教育保障制度将会有力推动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政策法律保障。美国立法和严格执法规范环境教育是美国的成功经验。1990年颁布实施了《美国国家环境教育法》,全面规范了美国公众环境教育的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与奖励,对提高美国公民环境道德水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虽未签署《京都议定书》,但很重视推动低碳模式的法规建设,如《能源政策法》、《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德国环保方面的法制体系完备,为了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德国相继推出了2000多项法律,不仅加快了经济的和谐发展,而且强化了人们的环境法律意识。

  如《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节省能源法案》等,建立了比较系统的法律体系。早在1970年,德国就立法限制车辆的尾气排放,要求使用高质量清洁燃油,而对那些油耗低、有害物排放少的车辆,政府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日本政府非常重视低碳环保,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是经济产业省每年拨给款项380亿日元(约3亿美元),用于补助家庭使用购置能源管理系统和高效热水器等,对居民使用列入目录的111种节能设备实行税收减免优惠。二是推行设备节能标识制度,即按能耗级别在产品上加贴标识,以给消费者提供能源消耗信息。

  三是垃圾收费原则。日本有40%的社区实行垃圾收费服务。实行垃圾收费,可促使人们自觉拒绝购买包装过度的产品。上述发达国家出台的政策法律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第二,资金保障。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资源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政府拨给款项,如《美国环境教育法》规定环境保护署可以与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和非赢利性机构以拨给款项资助的方式开展合作。第二类是社会捐款,如大学生社团可以直接向非政府组织(NGO)提出申请,或向社会上支持环境保护的人士、企业或组织募集资金。第三类是环境教育奖金。

  如美国能源节省联盟(Alliance to Save Energy)设置了“地球苹果奖”(Earth Apple Award)来奖励成绩突出的绿色学校。“罗斯福奖金”(Theodore Roosevelt Awards)是颁给在环境教育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士。 瑞典政府出台的《绿色学校奖法令》中规定对那些在环境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被授予绿色学校奖,有助于提高学校创建绿色学校的积极性和兴趣。

  (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突出特色就是非常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起源于户外学习,一直把“环境本身就是生活”作为指导澳大利亚环境教育的理念。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是环境教育中心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中心有一系列广泛的实践设备,如显微镜、放大镜、气象站、太阳能装置等,其目的是让公民获得对自然和人类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能够分析并深刻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二是环境组织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如“OZ GREEN”组织的环境教育活动。OZ GREEN是一个非赢利的组织,组织通过倡导以行动为基础的环境教育项目促进社区积极参与地球水的保护并培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其三是学校与社区合作的环境实践活动。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学校与社区的环境和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温室行动计划(The Greenhouse Action Program 简称GAP)这是一个以社区为基础的气候变化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使学校和社区积极参与到减少温室气体的活动中,增强人们对温室效应这一环境问题的认识。德国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国家之一,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

  (三)学校—社区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模式

  在西方,除了学校开展校内的环境教育外,社区在环境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学校环境教育提供各种环境教育中心和活动基地,在实施环境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可以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和尊重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如日本不仅注重学校、企业的环境教育,为了提高不同年龄层次公民的环境意识,更是通过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社会环境教育。

  如许多社区都设有形式各种各样的环保教育中心,免费向居民开放,发环保宣传单,在宣传栏上刊登环保内容等,用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理念,促使国民采取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行动。在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中社区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社区拥有丰富的环境资源,对于环境保护有更多的方法。

  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跟社区学习到很多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带到课堂和日常的生活中,学生也会更加爱护动物、植物资源。如烟雾管理者项目(Smogbusters)该项目的关键在于与社区积极合作,通过鼓励运用更加环保的交通工具如步行、自行车、公共汽车、火车等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澳大利亚的环境教育并不限于学校内部,善于利用学校周边环境作为环境教育资源,注重与社区的积极合作,并试图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社区环境教育的发展,并改善社区环境。英国绿色学校计划的成功,就在于它能够使学校与社区、政府、媒体和企业展开合作,以在社区范围内实现环境目标,如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资源浪费等,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校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从而再影响整个学校和更大范围内的社区,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二、对我国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启示

  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教育的特点,可以看到完善的政策法律保障、对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及学校-社区-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等是推动环保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既要吸收借鉴国外环境教育的有益做法,又要结合我国国情。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制度保障

  首先,制定环境教育法。环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当今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能源日渐短缺等问题已成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而环境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从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看,环境教育立法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只有把环境教育写入法律,才能使环境教育摆脱纯粹政策呼吁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公众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环境教育法的规定。因此,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制定环境教育法来提升环境教育的法律地位,让环境教育有法可循。

  其次,建立健全低碳生活的政策制度体系。一方面通过税收、行政处罚等手段,抑制消费者的高碳生活方式。如对污染重,油耗不达标的汽车进行取缔、罚款或进行交通限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公民低碳消费,如制订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费、提供财政补助等措施引导消费者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生活。

  如加拿大自2007年起对环保汽车购买者提供1000-2000 加元的用户补助,鼓励本国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减少CO2排放。英国的贝丁顿生态村(BedZED),是世界上第一个生态环保村。为了降低交通的碳排放量,生态实行了一项“绿色交通计划”,旨在提倡步行、骑车和使用公共交通,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德国推出了绿色照明竞赛计划,以竞赛方式推动城市照明的绿色进程。

  最后,建立民间环保组织的准入制度,提高民间环保组织的参与度。民间环保组织是现代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主体,在推动我国环保事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建立民间环保组织的准入制度,将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整体目标和利益范围,努力构建一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激励、合作互补的公共服务运作机制,并通过政府采购、建立环保基金、加强与企业及媒体合作、加大公众环保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为民间环保组织募集公共资金,使民间环保组织成为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力量。

  (二)转变学校教育理念,加强社会实践

  首先,应由注重传授环境知识向提高环境素质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在实施环境教育时占主导地位的是“关于环境的教育”,而忽略或很少进行“为了环境的教育”,导致我国环境教育对于传授环境知识极端重视,而忽视了环境素质的培养。德国环境教育学者赖纳.多拉瑟(Rainer Dollase)就曾指出,环境教育应“情感基础第一,不是认知第一”,因为“对大自然的美是具有环境意识行为的先导”,而要实现这一情感目的,则应由老师精心策划,带领学生到森林田野去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究大自然,同样,这种形式的教学也是学生从认知上探讨学科所提供的内容极其复杂关系的准备。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观念应从“知识本位”转变为“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掌握低碳生活知识技能,更要培养低碳生活价值观与态度,通过“在环境中的教育”来实现“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的即形成低碳生活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环境素质。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完善配套设施。实践性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深切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低碳生活意识,以便自觉从全局利益出发,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但是这种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产生的基础是人们去环境问题的深切感爱。对环境的深刻感受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环境中的教育”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环境中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情感上与大自然融合,为形成与提高低碳生活意识做好准备。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低碳生活意识重要途径,也是检验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成效的必要方式。

  (三)构建学校—社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创建具有本国特色的社区终身教育系统。学校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成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中有机组成部分,这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是培养人的主要阵地,但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场所,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社会化,教育范围已经拓展到全社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学校-社区环境教育是低碳生活意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低碳生活意识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是引导教育社区居民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二是延续和强化学校低碳生活意识教育效果,将系统而规范的学校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辐射到社区,营造一种低碳生活氛围。

  “学生可积极地参加到有织织的活动中来进行学习,提高环境意识和养成环境行为;通过这种在社区内组织的活动,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在学校和社区的相互配合下,通过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帮助培养社区居民的环境责任感,促进社区居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和环境行为的养成。”我们把学校的低碳生活意识教育与社区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促进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和社区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识的提高和低碳生活行为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