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时间:2021-08-31

  第一篇

一、如何让初中阶段语文课堂具有生成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新课程改革不仅给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带来生机,而且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思考。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如何才能具有生成性,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更关系到初中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初中语文的生成性不仅指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多少能力和有多少情感认知上的进步。让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发现要让课堂具有生成性,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教师的备课要具有生产性因素

  教师的备课是教师进行授课的蓝本,授课是教师备课的反应。教师的教学成败关键在于备课是否充分,让教师在教学中体现教学的生成性,教师的备课中就必须具有生成性的因素。所以,教师的备课要包括生成性因素,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案。在备课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生活学习的环境,课前预设为生成留下余地。为教学的生成性制定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机制,保证生成性目标的实现。备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不但要备教参,还要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更要对教材有深入的挖掘,有教师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教师的备课过程是教师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二次创作。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备课中就应考虑到学生,把学生当成重要生成性资源对待。具有生成性的备课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这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的前提。

  2.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需要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作为保证,这是因为课堂的生成性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分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有问题就要积极提出,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敢发问的课堂,这有赖于教师营造的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如果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紧张的,课堂教学就会显得沉闷而无生气,学生就会失去提出问题的意愿和勇气,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不充分,教学的生成性就无从谈起。

  3.创设生成性的课堂要从教学问题入手

  具有生成性的课堂是一个问题连连的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究性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学习冲动。教师通过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具有逻辑性的教学没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充分地进行教学交流,使得一个个教学问题得到顺利解决。这样随着一个个富有逻辑性的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更亲自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不仅获得了语文知识,更获得了能力。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利用好课堂的生成性资源,同样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使课堂具有活力。活跃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自主的参与探讨、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结语

  所以,具有生成性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必须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参与的热情。

第二篇

一、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敢想、敢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的结果,尤其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是不可能实现高效课堂构建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如何落实,笔者认为关键是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以与常理不同,甚至相悖,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打破传统课堂中教师地位的神圣性,让学生敢想、敢说,迸发自由的火花,让语文课堂生动、活泼。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春酒》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影响作者童年的事件,以便分析文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仔细阅读后,绝大部分学生找出了喝春酒、喝会酒等事件,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表情。紧接着,笔者继续问,有没有忽略了的事件呢?这时课堂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学生纷纷开始讨论,但就是没有统一答案。然后我启发说是不是还写了过年的情景,那要如何归纳呢?最后,通过进一步启发,学生们总结出了描写人物的方式和词语,对本课有了清晰的认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増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学生知识面的宽窄也会影响到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法来训练。课外阅读训练方法有多种,其中讨论法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农村初中的图书馆藏书较少,质量也不高,这就影响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因此,我们在要求学校购买图书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名著和文章进行讨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另外,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好笔记,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书评。阅读内容要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笔者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分享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其他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更锻炼了学生在同学面前的胆量,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

三、对学生松绑,正确评价学生

  古代人们将老师叫做"先生”,将学生称为“后生”,即允许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误,甚至错误。对于这种情况,教师的评价态度是非常重要的,是更多的采用批评还是表扬要视情况而定。笔者所处的学校是农村学校,而农村学生一般来说胆小且自尊心强,过多的批评会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可能影响学生一生。因此,对于这类学生,笔者一般应以表扬为主,批评时应尽量采用中性语言,避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有自信。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同时在课堂中,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感,提高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