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民乐的优势与缺点探讨性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新民乐”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一)过分的电声技术,遮盖了民族乐器原有的韵味

  民乐有它的特殊性,它表达的是一种心声,一种思考,一种心境,需要的是安静的,自然的环境。[10]在电视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富家的千金小姐在安静的房间里焚香、弹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是何等的优雅而高贵。而“新民乐”主张的是“动”,它是在传统民乐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最大的表现就在于电声技术的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营造各种气氛,弥补民乐的单调,使音响效果丰满,充满现代气息。可是,同样的,它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过分的电声背景会喧宾夺主,吸引住观众较多的注意力,从而使真正所要表现的民乐受到忽视。而且,太过于嘈杂的电声背景,会使民族乐器特有的清新、飘逸的音色无法突现出来,使之更像流行音乐而非民乐。民乐就是民乐,无论多少华丽的包装,动感的演绎,都不应该改变它的本质。电声效果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丰满润泽民乐原本的单调,融合各种民族乐器尖锐的个性,使它们更和谐的组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一味的以重音响效果来遮掩。

  (二)没有对比性,易产生听觉疲劳

  一个天天大鱼大肉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新鲜,很美味,可久而久之,总有会腻味儿的时候,适当的一些清粥小菜,有了一定的对比,才会让肉更香,粥更甜。在“新民乐”中,缺少对比的音乐,曲目的单一形式缺乏感染力,曲目、和声、复调、配器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而且过分重视表面的视觉冲击,很难真正让人们折服和感动。震耳欲聋的音响,让观众在音乐厅里很难得到放松。[11]为了突显出与传统民乐的不同,“新民乐”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热热闹闹,欢快活泼的,而演奏的又多半是改编的乐曲,再加上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永远是那么的绚丽夺目,听上一首或许会让人慷慨激昂,但一首接一首下来,容易让观众产生听觉疲劳,觉得每一首乐曲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没有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尽管“新民乐”标榜的是“动”——动态、动感,但适当的“静”或许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演奏会,是需要动静得宜的,一两首清新的、纯民乐风格的乐曲穿插在热情动感的乐曲中,会给人带来一种空灵的意境,舒缓了因为大量重音响效果所带来的听觉疲劳。

  (三)缺乏国内支持

  中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作为中国人本身却对它不屑一顾:传统的东西,认为太落伍了;新的事物,又觉得是在糟踏传统。虽然“新民乐”在日本乃至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但是在国内,“新民乐”受到的质疑要多于支持。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新民乐”只不过是一种噱头,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民乐进行随意改编,加入西方的流行音乐元素而已,她不仅不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倒退,是在糟踏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很多国人对于她持有观望的态度,看她是顶住了专家学者们带来的压力,成为了传统民乐的希望,还是被打压到销声匿迹。“新民乐”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就像当年的张艺谋一样,当人们还不能够接受《红高粱》的时候,他走了一条国际路线,在柏林捧回了金熊奖。之后,国人带着对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崇拜与好奇走进了电影院,被动地接受了当时很多人还不能够理解的获奖电影。现在更多的国人,他们对于“新民乐”的关注,并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因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而产生的盲目跟风心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他们只是盲目跟着流行走而已。这样的状况让“新民乐”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在国外受到追捧,在国内却处处受到质疑。

三、取长补短,寻求理性发展

  (一)寻求自己的特色,更好地和传统民乐结合

  传统民乐的优点在于意境深远,底韵丰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民族乐器音色有个性,容易识别。而传统民乐的缺点是和声不好,齐奏居多,结构不好,缺乏段落,节奏型不完美,机械单一。[12]若能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两种艺术形式都将会取得新的发展。对于“新民乐”来说,应该寻求自己的特色。就目前而言,“新民乐”只是将西方的流行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民乐相结合起来,一些作品仅仅简单的用传统乐器演奏西方流行音乐或生硬的结合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演奏传统曲目。这些作品既没有民族特色,也不具备世界性的特点。简单的挪用西方音乐元素的做法使作品不能真实的反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真正价值,只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的生硬的嫁接。“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13]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民乐,发挥自己的特色,是“新民乐”发展中需要很好重视的问题。

  (二)创作优秀的乐曲与多变的风格

  “新民乐”的乐曲大多是由一些民歌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的,也就是说,“新民乐”缺乏原创。有的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给与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现在有一些人,为了出新,人为地将一些优秀民歌、民乐分割得支离破碎,节奏错位,重音倒置。把流畅口语化的歌词有意断开,有时还加上一两个风格完全不统一的音,升高或降低,硬把节奏拉宽或减缩,再加上一些爵士味,便冠以新民歌、新民乐的帽子,以为这就是创新了。”[14]所以,创作优秀的乐曲,是“新民乐”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民乐创作理论体系。“新民乐”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的因素。创作是音乐之本,缺乏创作的“新民乐”只能沦落为传统民乐的“XX版”,她如果缺少了身为艺术的生命力,注定就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逝在不断创新的乐坛之中。其次,“新民乐”还应当拥有不同的风格。民族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乐器都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具有排它性,适合独奏。“新民乐”的乐队们可以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特点,以某一种或几种乐器为主,创作适合它们的乐曲,而不是一味的“大合奏”。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热情,适当的创作一些清新优雅的、意境深远的、符合民乐自身特点的乐曲,穿插入华丽的富有激情的乐曲,营造一种多变的风格,才能更加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三)高雅音乐走入群众,合理拓展国内市场

  民乐家们可能会考虑怎么把民乐弄得更像是“民乐”,却很少会有人去考虑为什么民乐在中国火不起来,为什么不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因为他们认为搞民乐是在搞艺术,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更希望的是赢得懂行的人的尊重,但这也往往让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懂民乐的年轻人更加排斥民乐。一项艺术,如果它需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市场,市场才是它生存的土壤。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曲高和寡”,用在民乐上正合适,越是艺术了,懂得的人越少,愿意接受的人也越少。可能有人要说了,需要提高的是国人的审美水平,不可否认,这与国人们的审美水平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民乐不先放下身段,迎合国人的品味,让他们接触民乐,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民乐。“新民乐”的产生,就是一个迅速贴近国人的机会,借着“女子十二乐坊”等众多“新民乐”组合的品牌效应,让“新民乐”被更多人所知道,让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的民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从小接触民族乐器,这为“新民乐”的理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15]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结语

  如今的“新民乐”,也许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乐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光彩,也许会如同泡沫一般销声匿迹于时代的新潮流之中。它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同时也被很多人所看好。可以这么说,“新民乐”是在赞美和质疑声中产生和成长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新民乐”比传统民乐更具有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现在专家们对于它的意见不统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论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形成系统。与传统民乐相比,它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民乐是我国音乐的根本,是不可丢弃的。如今发展的关键是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理解传统民乐的内涵,将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相信质疑声中的新民乐会走得长长远远,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倪俊.谈谈“新民乐”[J].湖北社会科学,2002(7).

  [2]马晓南.关于“新民乐”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5(9).

  [3]高敏.也谈“新民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4]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2):48.

  [5]闫苏.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趋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37.

  [7]Michelle.TwentiethCenturyChineseMusic[J].China&theworld(cultureexchange),2007(5).

  [8]裴雅勤.从音乐传播角度论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06,4(3):84.

  [9]施娓.论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及商业行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0]Susan.APrimerOnChineseMusicInstrumentsReleased[J].China&theworld(cultureexchange),2006(2).

  [11]丁继平.带着传统的温馨,走向艺术的成熟——关于中国新民乐创新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6(5).

  [12]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13]叶婷.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4]何晓兵.新民乐:传统民乐的“XX”版?[J].中国音乐,2003(1).

  [15]杨古侠.对“新民乐”的思考与展望[J].音乐探索,2007(4).

【试论现代民乐的优势与缺点探讨性论文】相关文章:

1.小议新民乐探讨的文献综述论文

2.试论朱熹理欲观的现代意义论文

3.DSAR进展趋向探讨性论文

4.试论理解主题下的解释学美学及其现代性论文

5.现代综合性疗养院空间设计探讨论文

6.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性探讨论文

7.论文: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性

8.试论小学现代礼仪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