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论文(2)

时间:2021-08-31

4 地方小戏兴起发展的阶段

  随着梆子、皮簧这两大声腔系统的发展成熟,许多地方戏曲剧种在中国各地普遍兴起、蓬勃发展起来了。自清代中叶以后,特别是十八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一二百年间,可以说是各种地方戏曲普遍开花的时期。中国戏曲有三百多个剧种,除了一些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外,其中大部分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由于这个时期出现的剧种众多、风格多样,在音乐上我们就很难用声腔系统这个概念来加以归纳。不过,我们若将各个剧种的声腔来源、音乐特点加以分析比较,则又可看出,这众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不外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湖南湖北的花鼓戏、江西的采茶戏、安徽的黄梅戏、广西的彩调、云南的花灯以至北方的秧歌、二人转、二人台等,另一种则是从民间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如上海的沪剧、江苏的锡剧、宁波的甬剧,它们都是在一种叫做“汗簧”的说唱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再如河南的曲剧、山东的吕剧、贵州的文琴戏等,它们也都是从各种不同的说唱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又是一种类型。

  所有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凡是它临近有什么大的剧种,它就要接受这些大剧种的影响,学习这些大剧种的长处,从这些大剧种里吸取许多艺术方法、艺术技巧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从而加快了自己的成长速度。

  湖北楚剧的前身就是一种花鼓戏,在它同一个地区还有汉剧这样一个历史悠久、艺术成熟的大剧种存在,汉剧的艺术成就、艺术经验就很自然地影响着、哺育着楚剧的成长;这样,楚剧的音乐就逐渐提高了,表现力丰富了,并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程式。

  北方的评剧,原来也是一种地方小戏,叫做“落子”,或叫“蹦蹦戏”。叫“落子”的时候,所用的音乐也不过只是一些民歌小调,但是与它相临的大剧种有河北梆子,它吸收了河北梆子的许多长处,因而加速了它的音乐戏剧化的过程;从评剧所运用的板式变化的方法上以至某些板式的名称上,我们都可以看到河北梆子对它的深刻影响。

  浙江的越剧,它原来也是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近几十年来发展得非常之快,这是由于它接受了绍剧和京剧两个大剧种的影响。

  绍剧和越剧是在同一地区流传的一个古老剧种,而越剧则是个小剧种;绍剧叫“绍兴大班”,而越剧则叫“小歌班”。因为绍剧的历史悠久,艺术上已经成熟,成长中的越剧就向它吸取很多东西。当越剧需要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时,它本身的唱腔不足以表现,就吸收绍兴大班的唱腔,把它的唱腔整段移植过来,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表现力。

  越剧在发展过程中,亦从京剧那里取得了不少艺术上的借鉴。越剧的基本调是“尺调”,但后来又在尺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弦下调”。尺调为52定弦,弦下调则为15定弦,相当于二黄于反二黄的关系。很显然,弦下调的出现,乃是受了京剧的启发,借鉴皮黄剧种在正调基础上发展反调的艺术经验。

  这些剧种的发展历史,都说明了地方小戏在向地方大戏发展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悠久的古老剧种的影响,这在艺术上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而且还是有益的、十分必要的。

  本来,当地方戏曲还处于民间小戏阶段的时候,在音乐上只是若干民歌小调或者是一首单纯的民歌反复演唱、或者是几首不同的民歌的组合。这在民间小戏阶段,在它们以反映民间生活片段为主要题材、上演以“两小”(小旦、小丑)或“三小”(加上小生)为主的小型歌舞剧的时候,这样的音乐还是够用的,音乐与戏曲的矛盾还不显著;但是,当这些剧种要发展成地方大戏时,当它们需要表现比较复杂的故事情节,有众多的人物出场时,仅仅依靠原有的民歌小调就嫌不足,音乐与戏剧的矛盾就比较突出。这时在音乐上就需要向戏剧化的高度发展。但如何发展呢?根据已有的历史经验,不外是两个途径:一是采用曲牌联套的方法,一是采取板式变化的方法。

  而这个时期的地方戏曲则呈现着这样一种发展趋势,大多是在走着板式变化的道路。

  为什么这么多的地方戏曲都朝着板式变化的方向发展,而很少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若朝曲牌联套的方向发展,首先需要从四面八方搜集、吸取大量各种各样的曲调。早先北曲所用的曲调就有三百多首,南曲的曲调则有五百多首;昆曲是兼用南北曲的,曲调数量就更多了。地方小戏都是从民间兴起的,民间的戏曲艺人怎么能记得住数量如此众多的曲调?何况,套曲的形式还有一套颇为繁难复杂的组织方法,如曲调如何排列,宫调如何配置等,这都不是一般民间戏曲艺人所容易掌握的。因此,当许多地方戏曲普遍地、大量地兴起之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便很自然地采取了板式变化的方法。因为相比之下,板式变化的方法运用起来确实比曲牌联套简便得多;它只是在一首基本曲调的基础上,运用变唱的形式,通过各种节奏、节拍的变化来把这首基本曲调作种种发展,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板式。它是比较简便灵活、能使音乐达到戏剧化要求的一种方法。

  梆子、皮黄所创造、完成的板式变化的方法,为民间小戏向大戏发展开创了一条简捷、广阔的途径。当然,这并不是要贬低曲牌联套的历史地位。曲牌联套的历史地位的美学价值是不能低估的,因为这种方法曾统治剧坛几百年,它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技巧;这些经验技巧对梆子、皮黄的发展曾给予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板式变化与曲牌联套不应该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而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这个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还有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各种地方戏曲近一二百年来在各地民间普遍兴起,这种现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创造自己的艺术文化的渴求;而另一方面,清王朝、北洋军阀、抗战等政治上的动乱亦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这使得整个戏曲艺术处于一个萧条的时期,许多本来很好的、在艺术上很有成就、水平很高的剧种因此衰落下去了,甚至有些剧种处于奄奄一息、濒于灭绝的境地。

  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即使有些剧种艰苦奋斗、勉力挣扎而存在下来,但它们的发展也是畸形的。因为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它就不能不适应环境,只能在环境所许可的范围之内求得发展。于是我们又看到这个矛盾的另一方面,即人民创造了生动活泼的戏曲艺术;这种艺术充满了生活气息,表现了真挚淳朴的感情、趣味,因而生气勃勃;但与此同时,在这种艺术里又充斥着许多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成分,以及封建、迷信等落后的东西。这就形成了戏曲艺术遗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确实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艺术遗产,这些遗产形成了我们戏曲艺术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它却又包含着不少落后的、属于糟粕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在对戏曲艺术遗产作历史评价时,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5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时期

  五十年代以后,戏曲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可以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来概括。

  此一时期,戏曲艺术被有意识的扶持,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来发展传统的戏曲艺术,是这一历史时期突出的特点之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既是对戏曲艺术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也是改革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指导方针。在这个方向之下,戏曲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些古老的剧种,甚至是已经趣于衰亡的剧种,又获得了新生;昆曲是这方面一个典型,例如《十五贯》所造成的轰动。

  第二,又有许多新的剧种不断产生。有的民间歌舞年逐渐发展为戏曲剧种,有的说唱艺术也逐渐转化为戏曲,转化成为一种扮演戏剧故事的舞台表演艺术。

  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古老的戏曲艺术从此结束了其闭关自守的状态,和外国的新艺术文化有了交流。

【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文人园林的发展农林学类论文

2.浅谈中国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论文

3.从《大圣归来》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论文

4.中国当代青年住宅的发展历程的论文

5.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阶段研究论文

6.外墙保温的发展论文

7.中国的发展说明文作文

8.中国IT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