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标准与实施措施的性论文

时间:2021-08-31

  一、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提出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担负着与整个教育目标全面发展相统一的任务,然而目前的教学不能完全符合整个教育目标的要求。第一,整个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一般发展。第二,忽视教学效益,主观地追加课堂教学时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社会、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呼吁,迫切要求解决这一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从哪方面着手呢?从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入手,从具体情况出发探索解决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整个教学质量、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但是传统观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提高教学效益的,这需要广大教师以新的科学观点认识课堂教学,通过教学目的、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的合理配合与实施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最优化”作为系统论的本质问题,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对于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课堂教学系统,具有实现最优化的可能性。当前教学论中“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给广大教师选择适合具体班级、具体学生和教师本身的最优化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可能。总之,课堂教学最优化问题的提出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它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最优化标准

  “劳动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在开始之前就观念地反应在教师的头脑中。虽然每一堂课作为具体观念在教师头脑中反应不同,但作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应该是相对一致的。传统的教学评价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六条: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合适、语言清晰、积极性高、组织得好。无可否认,这个标准重视了教师的活动和在其中的基本要求。但也无可否认,它轻视了学生的活动和教学效果及时间的意义。由于人们观念中的标准没有全面反映客观实在而导致的片面性,因而不可能指导其行动向着最优化方向发展。当我们全面地、辩证地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时,就会看到其本质:受教学规律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式系统;系统内部各种因素在相互作用和制约的同时又与外部条件处于相互联系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推动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课堂教学系统的功能与整个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课堂教学过程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本身作为生物系统具有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由活动长度引起的长时间过度疲劳和由活动强度引起的短时间疲劳,一旦超过教师、学生的身体界限,就会损害肌体健康。

  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当前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制定客观、全面、科学的标准。这就是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所谓效果标准,就是每一个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都能根据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具体任务,尽最大可能性达到的教养、教育和发展方面的水平。乍看起来,这个标注片面强调学生的活动及结果,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实际上二者是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统一体中,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过程,学生的活动正是教师活动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学生只有在多种活动形式中,才能达到教养、教育和发展的水平,———这是教学的三种主要功能。前苏联教育家舒金娜在其主编的《学校教育学》中指出:“以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实知识武装年青一代,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形成他们智力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技能和熟练技巧,这就是教学的教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发展,这就是教学的第二种重要功能。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及审美感,并使他们获得情感、意志方面的修养。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使学生的活动机能和操作能力获得发展。教学的第三种功能,就是教育功能。教育的教育性体现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的教学的客观规律,年青一代通过不同的教学目的、内容与方法接受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本阶级意识形态影响”。她所强调的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正是传统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所忽视的,是当前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标准强调教学的教育和发展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还不等于获得了相应的发展,教学只有在发展上下工夫才能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而教育同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所以必须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即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察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的水平。前苏联著名教学论者巴班斯基倡导的较确切的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就是对知识的评定通常可以使用五段评分制或采用计算实际掌握的和基本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等的比例方法,以两者之比等于“1”为及格;技能和技巧的'评定也可以采用计算比例的方法,即实际掌握技能、技巧和应该掌握的技能、技巧之比等于“1”为及格;对学生教育和发展水平目标还难以确定具体标准,暂时可采用等级评定法:高、中、低。可见,这个标准具有一定灵活性,在不低于及格水平前提下可从具体班级、具体学生和教师、具体教学条件的实际出发,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效果密切联系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在知识总量按几何级数增长的今天,在强调教学重视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尽量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课堂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教学中时间和速度的意义。因此,评价一堂好课,不但看效果,而且要看师生是否在教学计划规定的课堂教学内,以最少精力和时间耗费及合理速度完成教学和教育任务。这就是时间标准。教学与时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学生心理和生理可能的限度内,追加课堂教学时间可能会带来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是,课堂教学作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系统,各种因素配合的越好,教学效果才会越大,才能更多地节约时间。否则,超过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可能性追加时间,就会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又可以把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统称为课堂教学效益,即师生以最少的精力和时间耗费,获得可能范围内的最大教学效果,或既要取得最大可能范围内的教学效果,又不追加或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为此,必须在对现实教学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