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时间:2021-08-31

浅谈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论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1. 问卷设计

  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及开放性问卷调查, 并结合对理论文献的综合分析, 结合付慧敏、刘倩影等人的研究量表,拟定出初测题项。借助SPSS19.0 软件, 对抽样小范围计算每个维度的α 系数, 检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以此删除相关系数低的题目。经过反复筛选, 形成封闭式“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影响” 的学生问卷, 共50题, 全部采用填选题。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的五点分法,分别赋值5、4、3、2、1, 其中5 代表非常赞同, 1 代表非常不赞同, 分数越低, 说明表现越不积极。若某项目平均值为3,则代表对该项目持中性态度; 平均值小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否定态度; 平均值大于3, 代表对该项目持肯定态度。研究抽样选择5 所上海本科高校进行相关研究工作,共发放学生问卷500 份, 回收有效卷462 份, 有效回收率为92%, 其中男生251 份, 占54.33%, 女生211 份, 占45.67%; 来自城市的学生262 份,占56.71%, 来自农村的学生200 份, 占43.29%; 学业水平优秀的学生96 份, 占20.78%, 学业水平中等的学生198 份, 占42.86%, 学业水平一般的学生168 份, 占36.36%。

2. 结果分析

  (1) 问卷信度与效度。

  采取同质性信度———Cronbach’salpha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程度,通过SPSS19.0 的信度分析(ReliabilityAnalysis),获得总问卷的α 系数为0.8037。可见问卷的信度符合调研的要求。问卷通过效度题(测谎题)以检验问卷的效度。测谎题共2 题,不计分, 若被测者均答错, 则表示该问卷为无效。

  (2)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由表课题研究7新课程研究 2016.041 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有一定关注度和参与度。有46.3%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艺术类社团, 42.6%的学生选修过学校开设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大学生对各种公共艺术形式的关注, 是产生公共艺术需求, 进而引发公共艺术兴趣的基础,也是增强公共艺术教育魅力的关键所在。

  (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揭示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各个维度, 可见,各维度均处在中性水平之上, 说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多元且清晰。顺序依次为:精神追求>自我发展>社会利他>名声荣誉>利益实惠。尤其是社会利他的导向作用, 能够使大学生接受公共艺术教育的行为更加体现亲社会行为的特征。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互惠, 能够促使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朝着更加健康、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4)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

  研究发现,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客观且有更为明确的期待, 涉及政策扶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的适宜评价,说明大学生可以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公共艺术教育; 对公共艺术教育效果的认知和期盼, 也进一步促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向传承民族文化、提升教育质量的方向发展,向更为完善同时也更为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向发展。

  (5) 公共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影响。

  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民族文化责任感四个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 通过公共艺术教育, 自己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认知, 对自身群体(中华民族)及所属国家(中国)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并将自身民族与外群体(其他民族) 进行着积极区分, 会给予自身民族更高的评价。采用Pearson 积差相关法, 统计表5 中表明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现状与对民族文化认知感、民族文化归属感、民族文化自信感和民族文化责任感呈正相关。PearsonCorrelati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283、0.482、0.376 和0.431, Sig.值均为0.000, 表示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相关性较高,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明了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高, 兴趣越浓, 价值取向越明确, 认知评价越积极,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感就越强烈, 进而产生更强烈的民族文化归属感, 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自觉形成了民族文化责任感。

二、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异化倾向及其归因在我们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 大学生表现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公共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价值肯定和迫切期待。然而,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违背其自身本真意义的状态, 出现了制约学生发展的异化倾向,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1. 公共艺术教育脱离高等教育需求

  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往往被限定为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而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那些少数的专业人才的身上,忽视了其他为数众多的非艺术学科教师所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理解为非大众化教育, 而是一种精英教育、一种仅仅针对少数人的教育。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所以,当公共艺术教育只能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来维持, 而不能以课程形式来呈现时, 公共艺术教育无疑丧失了其应有的地位。也就是说, 公共艺术教育已被人为地边缘化。若公共艺术教育只是体现对少部分人的教育,则其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价值, 又怎能在普遍意义上引起共鸣?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是体现中华民表3 大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评价将公共艺术教育融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公共艺术教育师资培训通过激励措施增强大学生艺术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供更多艺术学习的场地和设备营造公共艺术教育发展氛围项目内容出台相关政策维护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传统节日风俗的认知艺术学习可以加深我对民族艺术特色的认知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