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时间:2021-08-31

高中教学中历史教学论文

第一篇

一、重视课前预习,加强教师的引导工作

  学生在上课之前要做到对教材的初步了解,通过收集资料进而把握所学内容的要点并对教学提纲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从而为课堂上的讨论做好先前准备。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不仅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通过课标展示,向学生展现出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能够反应所讲内容主题的高质量问题。此外,教师应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从学生角度进行所讲内容的备课,争取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教材、走入教材。总之,通过课前学习,学生能够做到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中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来对学生进行辅导。课前预习不可忽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听课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课中进行师生互动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有养成独立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的能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上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把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现出来,通过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式讨论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此外,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局限于所讲的题目,而是要将分析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学习的规律。

  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并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为代表,从而使每组成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想营造出融洽的、民主的课堂氛围,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举手发言。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等内容时,课标的要求就是要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此时教师应把学生适当地分为三个小组,从而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展开讨论,每个小组分别负责归纳孔子、孟子及荀子的中心思想及其影响。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紧密性和连接性,教师在探讨完这个问题后,应紧接着去讲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问题,此时也应划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概括法家、道家、墨家的中心思想,并最终在班级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课中学习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该在课堂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主动与他人交流,实现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三、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便于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

  课后这一环节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及时地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学生在课下能够及时地复习。课后总结是课堂知识的再现,更是课堂内容精华的集中,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的长久记忆,在如今的新教材版本中,都有课堂延伸和课堂探究活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并能够应用知识,教师应该及时地布置该项作业,让学生再次相互讨论、质疑并探究,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四、结语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它们的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知识进而应用知识;但对升学而言,考试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检测,历史的考试需要记忆的课堂内容很多,学生以往死记硬背的方式只能是暂时的掌握知识,且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疑问走进历史任务,从而进行互动式的探讨。学生在课上、课中及课下互动式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长久地记忆知识,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篇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营造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灵活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智力、心理、性格等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完全由教师包办代替、无须思索的现象,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每天要面带微笑走进课堂,多观察,多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二、重视课本知识、史料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技巧,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史料、历史地图等对学生进行指导,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思路,精心设计出难易适中、针对性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

三、问题驱动学生全面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进行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探究问题,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如何完成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过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成为“会学习”的人,如作业布置,历史知识竞赛,课堂问题的提问、讨论,知识的抢答,学习与探究等。

四、形式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作业形式基本上是选择题和问答题,这些形式对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和巩固知识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作业布置上要多下功夫,力求作业形式灵活多样。我在设计作业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形式:一是撰写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的学习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对问题的探究比较深入,学生的收获会比较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编写历史小报。学生通过对资料、图片的处理,提高了各方面的能力。三是组织社会调查。四是表格式作业。学生自我设计表格,将相关内容填入表格,完成相应作业。五是阅读材料解答问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