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理论的逻辑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波特(Michael Porter)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三本书,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波特的理论都是从企业的角度去考察竞争优势如何培育和塑造的。他认为:“竞争实际上不是在国家之间而是在公司之间进行的。”“迄今为止,我还不曾看到哪个国家不拥有强大的公司却能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因此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实际上是从本国内部寻求影响优势或者说导致某国出现某种规模经济的原因。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思想体现在波特的“钻石图”中。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基本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高级要素是指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要素,如高科技、熟练劳动者等。波特认为,在国际竞争中,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其高级要素比基本要素更为重要。

  2。国内需求。波特认为,扩大国内需求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服务水平,也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

  3。相关支撑产业。相关支撑产业即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包括上游供给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波特认为,这是影响一国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

  4。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波特认为外部环境与企业的竞争能力息息相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不断更新产品、提高效率,才能取得持久、独特的竞争优势。同时,激烈的竞争环境还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5。政府的作用。政府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实际作用是影响上述前四个方面的因素。政府对这四个要素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波特指出,一国政府所起的作用,虽然属于辅助要素,但对国家整个竞争优势的形成,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二战后西方经济的复苏,就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技术和市场容纳力,而日本政府及时采取的产业结构、组织及技术政策,对于日本 各时期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及时转换,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6。机遇。一些偶然性的事件和机会有时也会对一国的产业竞争优势产生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发明活动、技术上的突破、世界金融市场和汇率的变化、世界或地区需求的高涨、外国政府的政治决策、战争等。由于这些偶然事件的发生,为那些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国家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 另外,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要素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获得优势,这实际上是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表达,体现了新旧理论的继承性;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产业价值链的延续主要来源于资本要素,持续的资本投入可以大量更新设备,引进技术并提高人员素质;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的持续需要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特别是要依靠企业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努力;第四阶段可称为财富推动阶段。产业主要靠吃老本维持,创新的意愿及能力均下降,面临着丧失竞争优势的危险。这就提示人们,要居安思危,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来提高价值链的增值水平,防止被淘汰的厄运。

四、贸易理论的逻辑

  在众多的贸易理论中,有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将众多的流派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结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现有的诸多国际贸易学说看上去杂乱无章、茫无头绪,甚至相互冲突,但如果我们以波特的竞争优势概念作为线索,以其竞争优势理论作为框架,就可以将它们全都纳入其中,建立一个逻辑严密、脉络清楚的统一的国际贸易理论新体系。 首先比较优势概念和竞争优势概念存在着密切联系。在李嘉图的年代,经济规模很小,几乎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对于当时的经济学家来说也确实意识不到规模经济及不完全竞争,所以当时的比较优势也就理所当然地能够自然转变为竞争优势。换句话说,古典时代的比较优势是波特竞争优势理论的一个特例,是原始状态的竞争优势。

  另外,根据波特的观点,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优势。这种表述,与传统比较优势学说的表述是一致的,表明比较优势蕴含于竞争优势之中。我们可以把比较优势学说看成是竞争优势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初步展开、竞争优势概念的初步阐述。同样的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没有脱离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 在近代,由于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学家逐渐意识到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由于内部规模经济必然会导致不完全竞争,所以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引入了国际贸易,论述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垄断优势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另一个原因。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古典时代的竞争优势就是比较优势,但在新的市场条件下,规模经济及差异化的产品才是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两大法宝。同时波特还回答了企业规模经济的源泉,认为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国内需求的旺盛将有助于形成外部和企业规模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谁可以利用?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呢?这就要看哪个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企业往往是依靠其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整合,因此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并减少本国资源被别国企业整合(张二震,马野青 2003)。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把基于比较优势的古典学说看成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始组成部分,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初步展开,是竞争优势概念的初步阐述。把新贸 易理论看成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和深入探讨,把国际竞争优势理论看成是对竞争优势理论的完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都可以统一在竞争优势理论的框架之中。

【贸易理论的逻辑论文】相关文章:

1.会计理论的逻辑起点浅议论文

2.关于论文理论的方法

3.西方乃至国际理论的论文

4.数字逻辑课程论文

5.英汉翻译主位理论的论文

6.关于思维与理论的论文

7.论文理论的方法有哪些

8.基于环境行为理论的校园空间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