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1

  制定计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有效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教学计划,是教师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保证。但各位教师千万不要忘记制定计划的初衷,不然只能让自己的教学计划流于形式。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计划应该怎么设计?

  职业道德修养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内容

  1.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1)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情感。

  (2)懂得爱岗敬业的意义,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

  (3)了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理解诚信和公道的意义,培养诚实、守信、公道的品质。

  (4)了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懂得服务、奉献的意义,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理解职业活动中的各种fu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和反腐倡廉的意义,增强廉洁意识。

  3.遵守行业道德规范

  了解相关行业特有的道德要求,理解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和意义,自觉践行行业道德规范。(具体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4.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理解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2)学习职业道德榜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方略,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作用,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拥护依法治国方略,增强法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崇尚民主、公正、平等。

  运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履行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公民职责,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内容

  1.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2.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1)了解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涵养爱国情感,增强权利意识、义务观念。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履行保障宪法实施的公民职责。

  3.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1)理解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运用: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内容

  1.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1)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懂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传播淫秽音像制品、吸食注射dupin、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了解导致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tan污fu败行为犯罪作斗争。

  (3)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fu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的意识。

  (五) 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的、经济的法律常识,树立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信念,提高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相关的民事、经济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法律规则,履行法律义务,崇尚公平正义。

  运用:在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按照法律规范做事,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教学内容

  1.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1)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的资格,增强依法处理民事关系的意识。

  (2)了解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3)了解法律保护财产权的有关规定,懂得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尊重他人的合法财产权。

  (4)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学会辨别合同是否有效,理解履行合同的原则,提高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能力。

  (5)了解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热爱家庭的情感,承担对家庭、对家人的责任。

  2.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1)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

  (2)了解设立企业的有关条件,理解企业应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

  (3)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了解规范相关行业的主要法律,树立遵守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观念,提高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具体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