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思维模式与转换论文(2)

时间:2021-08-31

  在表达方式上既要考虑承袭原作的精神,又要考虑怎样加入时代的特点,再考虑结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步是难度最大的,需要考虑的问题最多的,也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创新、再创造”的环节。这个环节同时又是最重要的、最出彩的。还是拿新一季《歌手》的第二期来做例子:谭晶演唱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主题曲《九儿》,原唱是韩红。这首歌是一首带有鲜明西北民歌风格的歌曲,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原唱韩红已经完美地将这首歌演绎出来了。但是这首歌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短,大约两分半钟,而且其中前奏还占了四十多秒,也许是受到电视剧时长的限制。但谭晶为了让这首歌更适应竞选现场,她的幕后团队将歌曲改编到五分钟,织体和和声也更加丰富,尤其是加入了中央民族乐团国家一级唢呐的演出,可谓增色不少。谭晶的演唱也是非常完美,低音时细腻委婉,高音时饱满澎湃,尤其高潮处的两个强音非常具有强大的张力和爆发力。由于谭晶有专业院校民族唱法学习的经历,她将传统戏曲中的一些声腔也运用在内,更为歌曲增添了色彩。谭晶版的《九儿》应该可以说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再说一个《歌手》里的另一个例子———杜丽莎,她在第三期演唱的Vincent,原唱是美国民谣歌手DonMclean创作并演唱的,是DonMclean1971年阅读了梵高的传记后有感而作,原曲带有典型的70年代美国乡村民谣风格,率直简约,节奏分明。杜丽莎根据自己的演唱特点,将原曲的规整节奏打散,整曲处理的都比较自由,很多乐句都向后拖延将近一拍,在乐句首音推迟出现后,乐句会马上回到它原本的速度和位置,和乐队声部和声接合,这样处理下来,整首歌有亲切温暖、娓娓道来的抒情效果,而这种细腻的演唱风格正是杜丽莎所擅长的,演出效果非常感人,全场观众和嘉宾都深深被杜丽莎所感动。这也是一个根据原唱,结合自己的特点创新、再创造的典型的成功例子。当然,这样的例子在《歌手》中比比皆是,正因为是这样,《歌手》这个节目才能成为广大群众和专业人士所关注、热爱的歌唱竞演真人秀节目,它甚至对整个中国流行乐坛进行了洗牌,多个知名度不高的实力派唱将因为《歌手》而又东山再起。观众并不想看到那些纯粹的模仿,纯粹模仿的表演在观众中是站不住脚的,是肯定会被观众所抛弃的,这点在浙江卫视的另一档歌唱竞演节目《中国好声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只是模仿原唱的歌手,无论你唱的再好再像,都是首先被淘汰的。以上的两个例子表明,站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特点去思考、再创作、创新的能力是多么的至关重要。这一步虽然艰难,但并不是无法企及的。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即使无法和技巧进步齐头并进,至少也应该是尽量相携向前,在不断的思考、实践的磨练中成为习惯。另外,还应该在教学中注意的是:教学环境设施也需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现在是电声时代,音乐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中引进电声扩音设备。现在的高等音乐院校中,除了“通俗唱法”专业,“美声”“民族”上课和考试都没有引进扩音设备,很多教师的观念甚至以使用扩音设备为耻,这导致很多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在外演出时不会使用麦克风,一味使劲儿地将自己的声音撑大,直接影响演唱效果。学生们往往需要在社会上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改过来,这样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当然,这里也不是说完全放弃自然人声无插电的演唱方式。一个好的专业声乐演员,应该能根据不同的演出场所而调整不同的演唱方法。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无论哪种唱法的教学,都应该引入电声扩音设备,摒弃“不使用电声扩音设备歌唱才是最棒”的理念,增加学生适应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演唱练习的条件和机会,使用麦克风也是需要技巧的。例如:如果自己的音色偏细、尖的话,麦克风可以头朝上拿着,这样是强调低音的效果;如果平拿麦克风演唱时,麦克风的收音效果最好,音色会比较丰富,演唱效果也比较好,但是容易产生喷话筒的效果;另外,还可以根据麦克风和嘴的距离来调整音量的大小,唱高音、强音时可以适当将麦克风距离拉远,这个根据个人音量来调节。反之则可以缩小麦克风和嘴的距离,好像演唱假声时,假声的音量自然偏小,这时就应该将麦克风靠近嘴边等等。还是拿《歌手》里的歌手来举例,林忆莲的声音比较偏细、抒情,她演唱时麦克风的距离就比萧敬腾的距离总体要远一些,袁娅维在演唱时就会使用很多麦克风的技巧,在持续高音上为了达到音波的效果,还会不断移动麦克风的距离以达到声波震动的效果。像这些使用麦克风的技巧,是需要不断练习加以熟练的。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用不同的演唱方式适应不同的声场,通过电声扩音设备和原声无插电的演唱模式不断交替练习,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成果与时代接轨,不和社会脱节。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声乐艺术发展较快,几乎是每五到十年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风格变化。时代在进步,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向前,作为一名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上来思考。除了认真研究、分析声乐艺术的内在规律,还应该多考虑民族审美习惯和时代特征等各个方面,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经常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使我们的声乐教学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实践中都能够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声乐教育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艺术生命才能长青。

【高等院校声乐教学思维模式与转换论文】相关文章:

1.声乐审美与声乐教学融合研究论文

2.关于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论文

3.大学声乐教学论文

4.小学声乐教学论文

5.声乐教学论文

6.声乐教学信息技术论文

7.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8.关于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