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2)

时间:2021-08-31

  3应对“啃老”问题的对策

  “啃老”现象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化,对“啃老族”本身、家庭、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影响。现在“啃老族”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但是应该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问题还有待探讨。通过上文的分析,下面提出几个应对“啃老”问题的策略。

  3.1转变旧有的亲子观,明确亲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

  作为父母,要从根本上转变旧有的亲子观念,就要及时切断与子女相连的“亲子一体”心理。父母必须狠下心来,给“啃老”的子女“断粮”,让其学会自食其力。此外,还要明确亲子间的责任与义务,子女必须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面对“啃老”的子女,父母应该学会说“不”。

  作为成年的子女,要从根本上转变旧有的亲子观,就要奉行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孝悌”精神,使父母“老有所养”。要从思想源头上上断绝依赖父母的想法,勇敢地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情感上可以索取父母的支持,但经济上必须学会独立。

  3.2端正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克服精英情结带来的负面影响

  “啃老族”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失业群体,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未就业先失业。如不摆脱“精英情结”,“啃老族”的就业、择业问题将难以解决。“啃老族”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啃老族”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把自己看成是社会中的普通一员,既不高人一等,也不逊人一筹,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个总体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计较工作地域的优劣,职业的贵贱,正确对待薪酬,一切以自身发展为定位,以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为出发点,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的。

  3.3找准角色定位,明确家庭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家庭中和社会上都会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在家庭里,“啃老族”是子女,也可能扮演既是子女也是父母的双重角色。对父母,他们要尽到赡养义务,对子女,他们要承担教养责任。因此,他们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自主自觉承担家庭管理的责任,自强自立,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成功角色转换。在社会上,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需要承担不同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只有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建立在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明确个人只有将自己融入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抛弃社会责任的人,社会也会将其弃之。“啃老族”只有真正离开“一桌一椅一电脑”的狭小自我封闭空间,承担起应该担负的社会角色,才能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第3篇:对“过劳死”现象的心理学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尽享高科技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人们为了获取在事业上的成功,不惜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国家体改委专项调查,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仅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上海社科院“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寿命10年降5岁。研究显示,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现代人工作过度劳累而产生的亚健康引起的,更有甚者还出现猝死现象。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将该种猝死现象命名为“过劳死”,并对其定义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发脑血管病或者心血管病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1]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过劳死”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2006年,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刘漪在google网和baidu网上搜索了从1990年至2006年1月有媒体报道或有记载的“过劳死”个案,总共有102名之多。由此,不难看出“过劳死”现象已经成为危害现代人的一大生命隐患。从上述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过劳死”现象的产生在其生理原因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心理学动因。因此,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引发“过劳死”的动因作以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1.原因分析

  1.1成就动机过高

  从蒋筑英、陈逸飞等人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过劳死”人群中的一个最大的相似点就是工作负担过重、劳动时间过长。超负荷的工作源自于他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正如海波科技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凤兰所说: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的时候脑袋‘开天窗’,眼睛闭着,脑袋仍旧在不停地运转。他们对于工作的概念远不是解决温饱,而是要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为了事业他们甚至愿意搭上性命。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动机是人类行为的始发站,动机越高、需要越大,人们为之付出的努力也就越多。已有的“过劳死”案例大多是行业中的精英,他们将工作看作是成功与辉煌的载体,在较高动机的驱使下超时、超强工作而不惜透支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

  1.2心理压力过大

  巨大的心理压力也是“过劳死”现象产生的一大成因。心理学认为压力就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处于心理压力之下,个体的身体会经历一种从高亢奋状态到衰落状态的过程。早在1936年汉斯塞尔叶通过白鼠实验,发现身体对于各种不同应激环境的反映大体上是相同的:更高的血压、肌肉绷紧、瞳孔放大、激素分泌加速等等,如果身体保持这种亢奋状态的时间过长,免疫系统和身体器官将随之恶化;长此以往,身体会慢慢进入衰落状态,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使个体处于“抑制“状态,体力下降,并伴有抑郁情绪。长期的心理压力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猝死”也就是“过劳死”的发生。

  1.3严重的休闲缺失

  日本中央大学劳动心理学教授齐滕良夫从37名“过劳死”研究中分析出,该类人群在生前常会出现:不断自诉疲惫、老抱怨工作不顺利、经常埋怨老板、经常表示要辞职、回到家中就懒得再活动、休假日外出也觉得负担、有做不完的工作、假日也忙碌不休息、晚上失眠睡不好。等等迹象可以看出这类人不但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严重缺乏休闲。造成休闲缺失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最主要是人们心理上对时间的扭曲认识而造成的“时间饥荒”。

  时间可分为三个层次:宇宙时间、人类时间和现象学时间。宇宙时间是客观的,它是物理的、抽象的;人类时间是带有人类意义的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规范作用,是与人类生存结构并存的一个纬度,它承载着历史的演进过程,例如我们用公元、世纪等来记录时间;现象学时间是指在纯粹意识中的感受,是相对于个体的当下情境而言的,它突破物理时间和人类时间的框架,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时间。爱因斯坦对其相对论的精彩解释也是对现象学时间的生动描述: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一分钟;但是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一分钟,会觉得过了不止一小时。现象学的时间也被称为心理时间。

  在很早的时候人们就对物理时间有了计量的方法,随着钟表的发明,这个小小的机械成了操纵人类活动的最权威的指挥棒。在工业社会中,泰勒制和福特制的出现,使时间成为衡量人工作的重要标准。在科技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中,人们越来越觉得时间成为这个物质发达的世界中最匮乏的东西。人们吃的是“速食店”、行的是“高速路”;最常说的口头禅是“我忙”;政府提出的口号是“提速”;一切都在飞速运转的世界上正在闹着一场极为严重的“时间饥荒”。这并不是指真正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人类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可以说,人们正在饱受着心理时间的压迫。这种压迫所造成的燥乱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处于长期的焦虑和压抑之中。我们想从这种焦虑和压抑中挣脱出来,于是选择了努力工作——“干完这些工作我就休息”,然而工作是没完没了的。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局面:不少人为了给自己赢得更多的休闲时间的同时,使自己变的更加忙碌了,生活就这样匆匆地擦肩而过了。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不由得西方的休闲学家发出这样的感叹:“真正意义上的休闲观念不仅已被我们的社会所遗忘,甚至今后也不再会有人能够理解了。”正是在对时间的心理扭曲认识之下而造成的休闲缺失,使现阶段的人类社会呈现出的没有宁静和闲适,有的是更多的焦躁与压抑,而这些也是危害身心健康、引发“过劳死”的重大隐患。  2.应对措施

  虽然“过劳死”是危害现代人类的一大隐形杀手,然而它不是一蹴即就的。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2.1个人的应对措施

  首先,个人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可以有效地扬长避短,在工作当中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这就避免了盲目跟随社会大潮流,将自己流放在激烈的竞争之中。

  其次,要善于调节自我、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烦恼、苦闷、焦虑会使人身体的血压和氧化作用降低,而愉快的心情则会改善整个新陈代谢。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我们养成坚强、乐观、开朗、幽默的性格,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调节自我、保持良好心情可以促进人类身体健康,保持精力充沛,是缓解疲劳的万能良药。

  最后,要注意休息、学会休闲。革命导师列宁也曾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休闲不是工作、学习之后的补偿或者附属品,它是我们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为我们消除身体上的疲劳,缓解心灵的压力,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2.2社会应采取的措施

  众所周知,人总是要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人类活动的最本质特点也体现在社会关系之上,社会责任、人际交往以及社会评价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个体的压力水平。因此,整个社会对于缓解成员压力、维护成员心理健康是责无旁贷的。大力倡导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各种心理健康设施的开展将会发挥重大作用。

  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制以及近几年所推行的“带薪公假”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多了起来。在时间“富裕”的同时,人们又面临着不知该如何消遣的困惑,以至于出现在闲暇时间也选择工作以消除“荒芜感”的现象。因此推广闲暇教育,使人们形成正确的闲暇观将会是重中之重。社区是现代人除工作单位之外所处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在社区中开展相应工作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着力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社区闲暇活动,通过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而且可以借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也会起到缓解压力、舒畅心情的作用。

  来自个人和社会的巨大的职业压力和由于对心理时间扭曲认识而导致的严重的休闲缺失是“过劳死”的内在心理学动因。因此,缓解心理压力、关爱心理健康、倡导闲暇教育应成为现代人势在必修的功课。

【心理学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2.关于环网运行异常现象分析论文

3.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

4.心理学初探分析论文

5.基于心理学视角浅析网红现象的论文

6.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对策论文

7.幼儿教师教学行为现象分析研究论文

8.高知女性失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