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系经典的毕业论文(2)

时间:2021-08-31

3新形势下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措施

  3。1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

  大学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活动主体。大学生体育参与积极性不高,终其原因是由当前应试教育造成的。短时间内改变中国的高考现状是不可能的,能改变的只能是进入大学后学生们体育参与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通过校园网络、广播站等现代化手段,宣传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其次,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教育,严禁学生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手机。第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渲染体育氛围,并充分利用网络的影响,发展学习体育文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第四,真正重视体育社团活动,学校有关部门应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支持。

  3。2注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

  体育场馆建设要能体现该校的文化底蕴,与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相融合,彰显校园文化的魅力,以体育场馆建设传播校园体育文化。无论是气势恢宏的体育馆,还是造型优美的体育雕塑、个性鲜明的体育标识,要能够给学生心灵的撞击,激发他们向往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的激情。在做好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景观小品,要有层次、有深度、以一定的文化底蕴体现其中所包孕的体育精神,使得每一处建筑、每一处景观都能传递体育思想,表达体育文化。即“在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软件’的融合,增添人文元素,丰富文化内涵,通过人与物的沟通与感悟,传承、创新体育文化,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

  在体育宣传与图书资料方面应加大力度,通过现代化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建立校园体育网页,开设学校体育网站,利用校园广播站和投影机来播报体育新闻和播放体育比赛等方式,来构建一个大的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解体育信息的平台,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支持,让网络为我所用,通过网络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精神与魅力,接受体育文化的熏陶与洗礼,真正地爱上体育,参与体育运动,把课余时间更多的用于体育运动,从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终身受益。

  3。3重视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在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其育人功能不容忽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在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不仅要注意环境育人,更应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予以重视。首先,在学生团体及体育社团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时,学校在场地、经费、指导方面的支持,并将活动申请程序简便化,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以求更高效的活动开展和高质量的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并加强对相应管理部门的支持与考核。其次,在活动内容方面,应多组织开展内容有趣、形式新颖,具有实际意义且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的体育文化活动。第三,创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品牌,要注意品牌建设与育人相结合,实现体育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3。4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机制和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创造了可供借鉴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新机制和新模式。例如,清华大学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机制的改变,构架了新的校园群体活动的运行模式。形式上,以竞赛为龙头,以“马约翰杯”的系列比赛为主线,构成贯穿全年的“一条主线(马约翰杯),四个高峰(校运会、新生赤足运动会、马拉松活动、马约翰日)”;机制上,建立校园群体的四个层面,即学校(重点抓)→体育协会(指导)→系(支持和协助)→班和个人(导向、督促和辅导);以每月一次的院系学生会体育部长会和体协主席会作为联系的纽带,以每年一册的《竞赛指南》为推进的蓝本;效果上,力求促使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学校体育竞赛,融入氛围,从中得到身体、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是整个校园体育活动呈现有层次、有重点、有主题,立体的、有序的运作模式。

  3。5加强比较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

  在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其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仍然具有较大的差距。虽然这种差距源自很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像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等都是无法改变的制约因素,但是要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少走弯路,必须积极进行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借鉴发达国家著名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规避他们出现的问题。网络时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着新挑战,它关系着青年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我们应该把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传授给所有大学生。因此,普通高校各部门需要积极筹划、共同参与网络时代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津津。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4):119—121。

  [2]毛振明,付晓蒙。活跃课外锻炼学校延伸家庭[J]。体育教学,2014,(6):4—6。

  [3]徐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内在机理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97—100。

【体育系经典的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体育系毕业论文

2.体育系本科毕业论文

3.体育系的毕业论文

4.体育系毕业论文范文

5.经典的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6.体育系体育老师工作总结

7.体育系学生的求职信范文

8.体育系的主任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