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时间:2021-08-31

独立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分析得出独立学院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再结合独立学院的自身情况,提出在独立学院中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五大步骤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订单式 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院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各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在社会需求总量增加不大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毕业生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将是一个趋强的走势;而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的竞争将格外激烈。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还需要一个过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校和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计划,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教学和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一、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困境

  1.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就业率持续下降,就业压力加剧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4万人,2003年有212万人,2005年有338万人,2007年有495万人,至2009年达到611万人。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截至12月31日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90%,而2002年截至12月31日仅为80%;2003年截至9月1日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5%,而2005年截至9月1日仅为72.6%;2007年截至7月1日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0%,而2009年截至7月1日仅为68%。

  毕业人数和就业率的一增一减,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一目了然。在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增加幅度有限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

  2.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优势不显

  一是社会对独立学院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不高。处于人才“买方市场”的今天,用人单位一般习惯从名牌高校或他们信得过、关系密切的老牌学校中挑选毕业生,而独立学院正处于创办初期,社会影响不大,自身的“品牌”还未形成;再加上独立学院学生入学时是降分录取,基础普遍较差是客观事实,按照本科要求培养,能否达到一般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水平受到社会的普遍质疑。

  二是在专业设置上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高度重复,没有形成办学特色。独立院校在其诞生问世时就有明文规定:在专业设置上,只能设置母体高校所设立的专业。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8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工学和管理学,最差的是法学和哲学,高职高专就业率最高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最差的是旅游和文化管理大类;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是本科层次2007年、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且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之一;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是高职高专层次2007年、2008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人数最多、失业率最高的十个专业之一。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学院为例,目前的专业基本是和母校一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经济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当然也有工科专业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等,但所招人数相对较少。独立学院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必须进行专业设置的相关调整。

  三是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的办学形式,起步晚,刚刚有首届毕业生或第二届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还在逐步探讨和摸索之中,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就业培训基地建设都相对滞后。

  四是教学安排不合理,许多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与就业旺季相冲突。每年的10、11、12月是就业的最好时机,而此时独立学院的学生课程压力相当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招聘会,这大大影响了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优势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高级人才,而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又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矛盾,即“大学生找不到合适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人才”,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供需脱节造成的,而供需脱节根本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一时之间无法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应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探索。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提高办学效益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相对滞后于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一方面,教学观念没能与时俱进,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理论知识培养,轻专业技术实践;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本身就有周期长的特点,人才的培养往往滞后于瞬息万变的社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企业需求,企业又急需招聘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高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采取特殊的培养方法,最终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

  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

  对于企业来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都希望对方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够直接上岗,而当前高校的许多毕业生往往都是眼高手低,实践能力缺乏,经验不足。另外,企业自身的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长,成本较大,而且还存在着培训对象随时跳糟的`风险。通过订单培养,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前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实现了新员工零距离上岗,降低了培训成本。

  3.“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就业的竞争力

  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钻研的动力;二是一心只读圣闲书,社会经验缺乏;三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博而不专,尤其缺乏实践能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去打造自己,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转应付考试为求前途、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