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理论一、二元模式的争辩论文

时间:2021-08-31

运动训练理论一、二元模式的争辩论文

  作为一门完整学科的《运动训练学》[1],在其基础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出现学说之辩、学问之争和学理之思,乃是学科发展的智慧源泉和知识动力。从十年前开始的一场对运动训练理论模式的争辩,开启了学术界关于“一元”与“二元”训练理论的论争,使得在“项群理论”建立后,运动训练理论固有模式受到了挑战,这不仅增加了学术思辨的活力和学科探讨的魅力,同时使运动训练理论充满了探索的吸引力。在2003年之前,本就没有所谓的“一元训练理论”和“二元训练理论”,有的只是在运动训练理论构架中的“一般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而“一元和二元”之争,是否真是学术界的一场革命,我们来一探究竟。

1理论回顾

  2003年,茅鹏先生提出了着名的“一元训练理论”,震动了整个学术界,使一般训练理论的基础受到挑战,人们在反思共性和个性、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专项之间,是否不存在界限的问题,即:在运动训练理论中,不需要“全面身体素质训练”这一阶段,并可由“早期专项化训练”来替代。这一理论立刻激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辩,并使“一元训练理论”成为论争的焦点。

  从茅鹏先生所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来看,“一元训练理论”的提出并非突发奇想,而是经过长期思想总结所形成的观点。

  早在1986年,茅鹏先生就提出关于“运动成绩的多维多层次立体结构”的设想,从中设计出实现运动成绩的四层次立体模型(第一层次:身体,即物质基础;第二层次:体力、健康、精神、人体结构和功能系统的四维度;第三层次:体力概念下位分解出的动作技术和身体体能;第四层次:技术环节的时空结构和体能构件的强度、耐力与灵敏等因素)。从这一结构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和“体能”处于第三层次,同属于“体力”概念下的维度。“体力指的是身体运动的功能。它既可以包含运动能力,也可以包含劳动能力和其他形式的身体运动能力”[2]。

  随后形成了“一元训练理论”的雏形:“在体育运动中,体力就是运动能力;技术和体力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它们对立统一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行为过程之中”[3-4]。在这一时期,“体力”和“体能”概念基本合并,“技术”和“体能”成为两个实体概念,成为其理论的关键所在。“‘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放。技术与体能,就像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5]。于是,由思维总结的“一元训练理论”就此出现了。

  综上,“一元训练理论”并非一蹴而就的产生,而是经过长期的理论积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论表述。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三个结论:①“技术”和“体能”的一元性;②体能与技术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并且同时存在;③技术与体能,如同形式与内容一样无法分割。以上三点也就是“一元训练理论”的关键所在,我们试着从实践哲学的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剖析。

2“元”理论

  元,乃是初始、开端和始基的意思,是不可分割的原始单位。“元”是一个基本概念,表达出本原、源起和根本的存在状态。元,成为万物的起始原因和根本准则,在公元、元初、元由、元气、元极和元神中,它使得时间、空间都化归为最初的本有和所求。

  在西方本体论中,元可以理解为“是”(Being)、“存在”、“以太”。“Being”是一个最高、最普遍的范畴,它包含所有特殊的东西,同时自身又不是任何特定的“是者”,从“是”中可以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实体。“存在”只是“是”的一种真实反映和写照,以“存在者”为基础表达出“是”的无限可能性。“以太”是古希腊哲学家设想出来的一种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原始介质,并在笛卡尔的自然哲学中被广泛运用。这些思想都是对“元”的认识,并将其泛化成为对一切事物认识的基础。

  在东方思想史中,元称之为“道”、“空”、“无”,是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道”乃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本根,是宇宙之所起始的原因。“空”是佛教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它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在,称为“妙有”。

  “无”的意义在很多方面类似于“空”,是一种自我认识的最高境界,并具备意义生成的能力,是理念的因果。

  “元”理论,也就是对事物本原、世界起因和存在状态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揭示事物生成的主要原因,并还原其本真的面目。将这种观点放置在运动训练学中,就是对运动训练理论的探察,即:运动训练是什么、为什么和有什么的问题。而“×元训练理论”就是这种认识的集中反映,将“×”设定为“一”、“二”或者“多”,是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物质与精神的对立,混沌与有序的统一。

3“一元”解析

  “一元”是数字的表达方式,但却直接传递出一个信息,即:一个本原、本真,运动训练统一于一个认识理念之中。茅鹏先生将其归结为:“技术和体能的一元性”,即:运动训练总体上是一元的`实践活动。一元训练理论更多地是在阐述“个体化”、“实战化”和“专项化”训练的问题,并突出有序训练活动的无序特点。将“早期专项化训练”作为对抗“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个体案例进行分析,这就使得一元训练理论有倒向“多元训练理论”的嫌疑,因为在不同项目的专项特点不一样,其专项训练手段、内容和方法也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多元训练体系。从运动项目的不同,运动水平的差异到竞技能力的非均衡化,一元训练理论又滑向了“个案训练”或“个体训练”,但却没有具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使得理论的空壳暴露无疑。

  对于普遍经验的总结上升为知识系统,而特殊事件又是在解决个体性的问题。于是,一元训练理论将普遍性退回到特殊性之中,而普遍性的剥离并不能突出特殊性的功效,因此,一元训练理论在理论知识的建构中,并没有超越一般训练理论所总结的实践经验,其理论价值没有突显。

  在一元训练理论的同一性中,如果我们将其理解为统一于人的训练活动,这没有任何疑问,无疑是正确的观点。但问题的焦点是在同一性中,却人为地制造出“技术”和“体能”的二元对立体,从而又涉及到“二元”的理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