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个性语文论文

时间:2021-08-31

  内容摘要: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因此,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让自己的语文教学充满个性。

关键词语:个性、语文环境、人文精神、文学、主体意识、开放教学。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是如此——教无定法。现实教学中,不少老师利用配套的教参,或是特级教师编写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一句不改地照讲。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效果不佳。可以说,那些教参教案是大众化的,四平八稳,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更重要的是不贴近语文教学实际。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学识、性格以及教学设备、教学对象、课文类型等,恰当地选择教学手段,将各种教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让自己的教学充满个性。

一、努力营造语文环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在一种语文教学的模糊情境中活动。过去很长时间里,特别是在引入了布鲁纳的标准体系后,我们只注重了精确情境这一领域。在精确的情境中,教学目标是确定的,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规定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我们的教育与教学的目标,答案也是唯一的,不可怀疑的。而在模糊的情境中,教学目标往往是未定的、可变的,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独立展开活动,并与教师一起共同探索某一问题的奥秘,学生往往需要在众多的答案中进行选择与决策。语文教学只有在“模糊”和“精确”两个领域里同时展开,才可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我们的合作教育也才能达到目的。采用问题教学可以在教学中造成模糊的情境,而由模糊情境进入精确情境才更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有效的境界,因为问题的导引可以驱动好奇心的产生,同时也符合认识论的规律。因而在这个问题上,让学生对自己发问效果可能会更好。有经验的教师往往是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的能手。

  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要改变一个观点——不要仅仅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可贵的不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贵的是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有没有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没有让学生的自主精神得到成分的发挥。

  自主精神,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也同时是一种学习过程中的优良品质,形成这种品质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与实践,这一品质与我们在创新教育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人格是一致的,前者是一种保证,后者是一种目标。最新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探索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必需。 问题提的巧、新颖,营造了一种语文课堂环境,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趣,这样使课堂从始至终都充满挑战性、探究性和趣味性,产生了“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二、注重人文精神渗透,突出语文的文学味道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门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情感的学科,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因此语文教学更应有自己的个性。

  一篇行云流水般的文章,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解释和语法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上,拆来拆去地搞训练,读一遍明白如话,却非要神秘兮兮地剖析个天翻地覆,甚至超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弄得学生不知所云。我们把理科教学的模式拿来,错误地把课文当成了“牛顿定律”和“勾股定理”,总希望课文像数理化公式定理那样能举一反三,以一当十,这显然是扼杀了语文教学的个性。

  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在字、词、句、章、语修逻文上细致分析,而忽视了诵读,必然会破坏了原作的优美意境,学生听来定会味同嚼蜡。第一次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就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反应平淡,课堂如一潭没有丝毫涟漪的死水。而第二次教这课时,我从这篇文章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个性出发,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诵读训练,特别是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自始自终沉醉在月下的荷塘、荷塘下的月色这样美好的意境中,整个课堂气氛融洽,学生思维活跃。

  不管哪一篇文章,都是作家感情和个性的凝结。语文个性教育,应该尽力表现作家、作品的个性。对一些名家名作,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教学《背影》,可展示亲情美;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可品尝意境美;教学《胡同文化》,可挖掘思想内蕴美。像站在黄土高原对着北国风光抒发壮丽情怀,苏东坡屹立长江之滨挥洒万丈豪情,舒婷诗歌的隽永清丽,鲁迅杂文的冷峻犀利……都应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它们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增强语文的开放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具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与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把自己只看成是教学活动的主持者和教学方向的引导者,不居高临下,不目中无人,把服务于学生会学能做的职责和义务留给自己。如果一个教师总是唯我独尊,动不动就板起面孔训斥学生,总认为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对学生放心不下,放手不得,甚至常常越俎代庖;总喜欢过把瘾似地唱“独角戏”,一讲到底,“满堂灌”,而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取向和接受能力,这势必削弱乃至剥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滋生自卑和厌烦情绪,养成惰性和依赖性,即使学生在一次两次考试中成绩尚算不错,也是以综合素质的失落和潜在能力的埋没作为沉重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