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策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阅读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是教师、学生与文学作品之间互相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是不可忽视的。文章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以期为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当前,大部分研究者从“语文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革趋向出发,重新对待并思考外国文学阅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意义[1]。人们珍视优秀外国作品,其彰显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了解,展示了人类的精神轨迹,并给以美的视角[2]。阅读教学即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教材为基础,有目的、有规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3]。彭伦认为经典阅读要得当要有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4]。因此,外国文学作品才会出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随着人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不断实践与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一、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世界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施教学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这关系到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广博的人文精神,是否具有世界公民的多元文化理念。世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批判地汲取优秀的养分,是一个民族文学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5]。从一代文学大师鲁迅、茅盾、巴金,到当今文坛的俊杰,他们都从世界文学中吸取了丰厚的精神资源。小学生具有审美和基本的阅读水平,而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研究,并且对学生加以指导,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道德理论,提高文化审美能力,亦可以培养阅读个性,提升文学素养。同时,丰富小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文化积淀,唤起阅读兴趣。

二、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外国文学作品的概况与特点

  小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有55篇,约占1至6年级共12本教材总课文数量的26.19%。这个数据中显示着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占有一定比重的。这55篇外国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编者的中心思想: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弘扬优秀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身心发展,适当适量安排。在数量上说,总共有55篇,这些文章都是在外国文学作品中很经典的一部分。55篇外国文学作品约占12本教材总课文数量的26.19%。从这个数字中可以看出外国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从作品体裁上讲,可以分为主要的六个类别: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叙事性散文、小说。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不同类别的文学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并且了解各样作品的风采。在这其中,记叙文为主要类别,通过讲述人物、风景等线索展现中心思想。其次,小说、叙事性散文也占有一定的比重,童话、剧本等所占的比重较少。

三、小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人与外界的一种交流方式。通过阅读可以陶冶性情,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进行内心的交流。任何人都应该从阅读中获得知识、汲取营养,从而丰富内心世界,增强感受力。因而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1.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教学对知识与能力这一方面在实践中十分重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的完成也有显著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该目标有些细节仍应该被重视,比如过分强调知识的积累而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教师认知偏差。在小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以及教师的认知结构中,传统观念仍然占据了教师的主要思想。教师认为基础知识是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用大量的时间进行生字词、做练习卷纸这样的基本知识能力的培养。教师不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将本土的文学作品看作主流教学内容。并且认为本土文学作品教学起来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母文化。无论从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上还是在阅读教学的内容结构时间分配上,教师的教学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

  2.淡化“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来说,小学语文外国文学阅读教学的效果不是那么臻美。在外国阅读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人对于方法的掌握,因此对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个维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第一个维度效果好。现阶段小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仍然是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需要跟着老师的思维,完全没有任何个性思维的发展。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主要是学生单一化地阅读教材、寻找有关的教辅材料去理解作品背景知识。在僵硬化思维模式中,其教学效果远远不及预期效果,学生只学会将知识学死,死记硬背把卷面的题学会,从而使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走向一种偏颇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阅读的主体性。

  3.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这是三个维度中要求最高的目标,同时,这个目标也是一种隐性目标,因为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这一目标不能够直接地展现出来,它需要时间的验证,从而得以体现。这一目标没有直接的量化或精确化的比较,其本身的完成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较难以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易忽视对教材的情感内涵挖掘,更多以态度说教或者直接灌输学生一种价值观和情感观为主,学生的积极性更是调动不起来。如此一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实施起来更是呆滞木讷,触及不到学生内心真挚的感受,更回归不到学生生活的本质。因而语文的人文性就无从体现,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力,亦不能使学生领悟作品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等。所以在小学语文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