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如何提高幼儿故事教学效果论文(2)

时间:2021-08-31

  分析性设问也是故事教学中普遍运用的,这种设问既要符合故事的特点,又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和接受特点,不能在准确性和深刻上过分强求。对于幼儿来说,并非所有的故事都一定要说出道理来,尤其是一些欣赏性的故事应着重让幼儿欣赏、品味,过多地说教反而会影响幼儿听故事的兴致,使他们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以为故事只是道理的图解。

  3、体验性设问。这种设问能够诱导幼儿表达对作品的体验。如“喜欢故事里的谁?不喜欢谁?为什么”、“为什么高兴?为什么难过?”等。体验性设问不是每次教学都用到的,而是依据故事的内容而定的,一般用于情感色彩较浓或者是非分明的故事。

  4、联系性设问。这是由此及彼(即由故事内容联系到实际生活)的设问,多用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设问有时是联系幼儿自身实际的,如 “故事里的XX是这样做的,我们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呢”;有时是联系幼儿周围环境的,如 “故事里的XX是助人为乐的,咱们班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吗”等。此种设问不应滥用,要考虑到故事的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是否能引起幼儿有感受、有体验的情况下运用。

  5、创造性设问。这是培养幼儿想象力、发散性思维的设问,大多是由故事内扩散到故事外的发挥。有时讲到故事的某些关键处暂停讲述,向幼儿提出想象的要求: “想一想,这会怎么样呢?”待幼儿猜一猜、议一议之后,再接着往下讲。达样既能吸引幼儿,又能促使幼儿动脑。有时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让幼儿就故事的某些发散点进行改编或创编。如“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如果不是这样,会怎么样”等。在设计这类提问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这种设问要求一定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适合大一些的幼儿;二是这种设问只适合那些有可能发散的作品。如讲述《乌鸦喝水》之后,可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改编:“乌鸦用别的什么方法也能喝到水呢?”

  (二)设问的方法

  1、角色设问法。设问一般是第三人称口吻的,而角色设问则是第一人称(即故事中的角色)口吻的。如讲了《小兔乖乖》后,教师以兔妈妈的身份(可持兔妈妈的指偶)设问:“我是兔妈妈,我现在问小朋友,我敲门的时候要怎么说,我的兔宝宝才会给我开门?”这种提问对幼儿有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幼儿在听取故事时很容易产生移情,以角色身份设问,会使幼儿更直接地产生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从而十分容易地进入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之中。这种情感体验还会使幼儿乐于答问,并答得真切、深刻。由于它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答问的积极性,因此角色设问法特别适用于回忆性设问。

  [page_break]

  2、提示设问法。教师先讲述故事的有关片断,再就此设问,引导幼儿回忆。有时是下面提示故事的片断内容,再让幼儿回忆。例如先说一段故事中某角色的独白或对白,再问幼儿“这是谁说的?说了以后怎样了”;有时是反面提示,即教师有意讲错有关的内容,然后让幼儿回忆辨正。如“是这样吗?为什么不” 。此种设问有猜测、有回忆、有判断,能激发幼儿答问的积极性,适用于片断的回忆性设问。

  3、铺垫设问法。此种设问通常在讲故事前进行,它是为正式讲故事做铺垫的。有的铺垫设问是让幼儿体验故事特定的情境,如讲述《迷路的小花猫》前,让幼儿设想故事的情境:“在冬天的晚上,刮着大风,飘着雪花,你迷路了,这时你会感到怎样?”让幼儿陈述自己的体验后再开始讲故事。这有利于幼儿对故事的深入体验和感受;有的铺垫设问是让幼儿先想一想、议一议故事的有关问题。例如讲《太阳跳下来》之前,让幼儿议一议 “如果天上没有太阳会怎么样”,接着再转入故事:“太阳不在天上呆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听我讲故事就知道了。”达种设问必定会引起幼儿的兴趣。

  4、悬念没问法。一般的设问是有问必答,而悬念设问却是问而不必立即作答。当讲到某关键处或转折处,为引起幼儿的悬念,可插入“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会怎么样呢”等设问,问完后可稍作停顿或让幼儿议论一番,引起幼儿急待知道下文的悬念时再继续讲述。这种设问能产生悬念,有效地吸引幼儿的注意。

  (三)设问的运用

  复述故事着重于记忆、理解、讲述,多运用回忆性设问和分析性设问。运用时应注意两点:一是要把有关设问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如第一次讲完问什么,第二次讲完问什么……二是复述故事教学中的回忆性设问较多,容易乏味,因此可以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式,尽可能不要一次问得太多。

  欣赏故事重在审美愉悦,不应过多地设问,有时可以不提问,有时可以“画龙点睛”地问一问,一般不用回忆性设问。多数时候可以用体验性设问,需要时也可适当运用分析性设问。如果故事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理解、领会作品的教育意义或学习某种知识,那么主要运用分析性设问,需要时也可以运用体验性设问和联系性设问。对于有些故事来说,除了要求幼儿理解故事之外,还要通过创造性设问引发幼儿的想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抓准设问点。只有找准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并具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的发散点,才能使幼儿愿意发挥想象。三、“关键中断法”的运用

  故事讲述中的 “关键中断法”在故事讲述中间,作有意义的暂时停顿、中断,我们称之为“关键中断法”。它具有两个特点:1、在需要的时候作暂时中断,不是随意中断;2、有意义的暂时中断,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关键中断法”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用于中、长篇故事的讲述

  中、长篇儿童故事由于篇幅长,不可能一次讲完,我们以前常常是讲到哪里算哪里,没有作有意识的暂时中断。后来,我们借鉴 “长篇评书连讲”的巧妙手法——关键中断法,每次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或扣人心弦处,有意停下来让幼儿 “且听下回分解”,使幼儿心驰神往、欲罢不能;而每次中断时巧妙设置的疑问、悬念,又能让幼儿情不自禁地去猜想,达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每次续讲前,教师再有意识地提示上次所设的疑问、悬念,使幼儿饶有兴味地继续听故事。  (二)用于短篇故事的讲述

  短篇儿童故事虽然可以一次讲完,但有些情况下也需要用“关键中断法”,如为了活跃一下气氛,可以在情节转折处进行暂时停顿;有时发现听讲者注意分散,可以用 “关键中断法”集中听讲者的注意;有些故事讲述到某处适合进行联想、讲解的,也可以暂停讲述。

  运用“关键中断法”时,教师可以就已讲的情节设问,如“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为什么呢?”,然后作短暂停顿,并用疑问的眼光扫视全体听讲者之后接着讲: “听我往下讲就知道了”,也可以就后面要讲的情节设问,如 “猜一猜,接下来会怎样呢?”让幼儿简短地议一议,然后接着讲述:“是这样吗?听我往下讲就知道了。此种 “关键中断法”的运用要适时、适当,要少而精,不宜过多中断。

  (三)用于创造性故事教学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仅要求幼儿对故事本身有较深的理解,而且要求幼儿进行联想、想象,或对故事进行改编、续编。这种练习如果是在故事讲述的中间进行,就要用“关键中断法”。此时,教师首选要确定好适宜的中断处,其次要设置引发性的疑问,以激发幼儿创编的动机,开阔幼儿创编的思路。例如讲《司马光的故事》时,可在讲到一幼童跌入水缸的情节时暂停,提出设问“司马光会怎样救同伴呢?请小朋友帮助司马光动脑筋想一想。”引导幼儿分析当时的情况,大胆合理地展开创造性想象,然后,根据幼儿回答引导他们分析一下各种办法的长处和短处,最后再继续讲故事,“司马光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救人的呢?听我接着往下讲”,此时,运用“关键中断法”的时间可以稍长一些,以便让幼儿充分发挥创造性想象。

  总之,在幼儿园开展故事教学活动,要以幼儿为主体,以兴趣为中心,从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计幼儿通过体验、参与,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幼师如何提高幼儿故事教学效果论文】相关文章:

1.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论文

2.高校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论文

3.探微如何提高妇产科教学效果的论文

4.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措施论文

5.关于利用迁移原理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6.精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果的论文

7.重视课堂情境设计与提高语法教学效果论文

8.提高中医儿科学教学效果之我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