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5)

时间:2021-08-31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编制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考察自编问卷20个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对整个问卷的初测数据进行KMO统计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检验结果显示样本的大小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为0.908,非常接近0.9)。随机抽取190名被试的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相关(2=2577.228,df=190,p﹤0.0001),变量间可能有共享因素,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可采用主分量分析提取共有的共享因素,求出初始因子负荷矩阵;再以正交旋转法求得旋转因素负荷矩阵。确定因素的数目采用的标准:因素的特征值>1;因子提取符合Cattlell所提出的碎石图的陡阶检验;在旋转抽取到的因素之前可以解释3%的变异;每一个因素不能少于3个项目。根据以上标准结合碎石图,较为合理地选取6因素。主要参照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1)删除因素负荷<0.3的题项,(2)删除标准差<1.0的题项,(3)删除共同度<0.3的题项,(4)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存在明显的交叉负荷,删除有多级化倾向的题项。结合图1,参照确定因素数目和筛选问卷项目的标准,在几次探索之后有14个项目被删除,有20个项目保留下来。从20个项目中提取5个因素,5个因子的累计解释方差变异量的58.341%。遵循因子命名的原则,将5个因素命名为:自我概念、问题应对、目标设定、制定计划和自我评价,其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旋转成分矩阵结果如表2所示。

  2.验证性因素分析

  Anderson提出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在发展理论的过程中建立模型,然后可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检验模型(1988)[3]。采用交叉证实程序以保证量表所测量特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这种方法对自编问卷进行考察如问卷结构是否清晰,问卷的总量表和分量表在数据模型是否拟合良好。随机抽取220名被试,对自编问卷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见表3及图2,问卷的5个因素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数据拟合良好,结构模型清晰。

  3.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测量学特性

  本研究采用的信度指标是克隆巴赫系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显示:该问卷的总量表与问卷的5个因素之间具有内部一致性,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在0.675~0.891之间。该问卷的5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达到中等显著相关水平,处于0.395~0.550之间,问卷的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见表4)。

  (二)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调查

  问卷分为5维度,调查的大学生在问卷中的分数为初始数,然后随机抽取386名被试,计算问卷20个项目的总体分数和5个维度的标准差和均值。标准差是用来体现择业效能感的总体离散程度,均值的大小是用来检验择业效能感的水平差异。以大学生择业效能感5个维度的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T检验,体现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现状与特点的差异(见表5)。问卷中5个维度的效能感单项平均值(3.263~3.695)和效能感单项总均分(3.553),处在“情况不确定”与“基本符合情况”之间,研究表明被试具有中等偏好的择业效能感,即大学生群体可以有效应对决策和择业。

  2.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独立样本

  T检验随机抽取364个样本,比较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是否独生、居住地、专业和学历等变量上的水平差异(见表6)。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被试的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总体水平显著差异,但在各个具体变量之间具有差异性,主要表现为目标设定维度的差异,另外4个维度中自我评价维度有少部分差异,自我概念维度、问题解决维度及制定计划维度没有差异。

  (三)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统计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10因子及总体分数的均值和标准差,随机抽取379个样本,检验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的10因子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结果显示:所调查的河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处于正常偏好,10因子的单项均值都处于正常偏好(见表7)。

  2.人口统计学变量

  在SCL-90得分上的差异比较,抽取372个样本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SCL-90的各个因子上显示有差异(见表8)。其中,在性别(男生VS女生)变量上,强迫和敌对因子上呈现差异;在是否独生(是VS否)变量上,抑郁和其他两个因子上呈现差异;在居住地(城镇VS农村)变量上,强迫和恐怖因子上呈现差异;在专业(文科VS理科)变量上,抑郁因子上呈现差异。但在学历(本科VS专科)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抑郁、强迫、恐怖和其他因子上的人口统计学差别,其他因子如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差异均不显著。

  (四)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检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调查问卷的4维度和SCL-90的10因子及总均分作多元相关分析,结果见表9。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总均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自我评价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制定计划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没有显著相关。目标设定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9因子(除去“人际关系敏感”)及总均分有显著相关。问题应对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10因子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问题应对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4]。自我概念维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8因子(除去“偏执”和“其他”)及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自我概念效能感水平随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而增加。

三、结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了其择业效能感,择业的困难性、紧迫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5]。但是,目前国内关于两者交互关系的研究尚少,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实证和理论支撑。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1.学前教育调查研究论文

2.有关新手教师的教学准备情况调查研究论文

3.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论文

4.市场调查研究中的统计软件发展论文

5.关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论文精选

6.民办园园长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论文

7.职业价值观和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

8.中学生公众环保意识调查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