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实践总结

  很多学者对本省、本市、本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作了实地调查,总结了不少当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开始后,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协调,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还存在滞后现象。

  (一)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成绩

  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目前,大部分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地纷纷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业余生活。群众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各级文化专业队伍的指导与培训下,农村涌现出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形成了一大批活跃在广大农村的民间花会、民间艺术表演团队和民间工艺家队伍,民间文艺形式得到恢复与发展。

  (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工作中还普遍存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基层文化队伍匮乏、村民的文化生活单调、赌博迷信现象普遍存在、传统文化形式日渐衰退的问题。黄欣认为农村文化生活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二是文化生活方式单一,三是文化生活品味不高。[15]唐金培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以下的问题或偏差:重“硬”轻“软”,以中心代替全局;重“点”轻“面”,以个别代替整体;重“建”轻“管”,以形式代替内容;重“乐”轻“教”,以利益代替责任;重“送”轻“种”,以城市文化代替乡土文化。[11]陈运贵则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硬指标与软任务之间三大矛盾的现实困境。[16]也有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总结了政府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政府在农村供给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衰退;当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农民的需求错位;政府多头行政造成重复建设、有限资源浪费;政府资金投入不足。[17]还有学者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整体实力不够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有创意的文化名家及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化消费总量偏低。

  (三)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

  很多学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主要是由思想上重视不够、经济上投入不足以及农村文化体制还不健全造成的。梁捍东、王晓瑞认为,基层部门认识不到位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思想原因;社会转型和对农村文化建设规律研究不够是弱化的社会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负面效应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经济原因;一些落后文化影响仍在加深,一些封建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自身原因;改革滞后不适应新形势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动力原因;文化生产与消费脱节,难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弱化的市场原因。

三、对策建议

  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种研究思考,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破解新农村文化建设难题、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案。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者们一致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宣传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起不要”的局面,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热在县市、重在乡镇、冷在村庄”的状况,树立“大文化”建设的观念。做到“四个纳入”,即把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通过这“四个纳入”使农村文化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徐学庆提出要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领导与管理主体的'职责。加强党委部门的导向监督作用,保证新农村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政府部门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管理,促进新农村文化整体发展。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宣传、发动和示范功能,推动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发挥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牢固的群众基础。

  (三)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资金运行机制

  吴迪认为,首先,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的专项扶贫投入、专项补贴的力度。地方政府可以要求村级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用于营利性的文化基础设施。其次,扩大公益性筹资。可利用福利彩票、党费基金、社会捐赠、村社集资等多方渠道筹资。再次,多种方式并举,走多业助文的道路。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

  (四)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水平,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的培训。其次,在农村吸收“文化精英”充实文化队伍。可以通过国家公共财政引导的方式,奖励和补贴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建立一支乡土化、农民化和本土化的农村文化精英队伍。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另外,国家还要制定引进各类人才到农村的优惠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扎根创业,为农村文化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19]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载体建设

  桂玉认为应大力培育农合组织,发展农村文化内生力。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群体,又是组织程度最低、力量最分散的群体,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不强,抗市场风险能力弱。要加强对农合组织的培育,特别是重视扶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综合性合作组织。[12]依托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将现代网络科技、电子政务引入图书馆,把图书馆办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中心,兼具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等多项功能。为农民开阔视野、获取信息提供极大便利。农村有着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民间艺术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名人、名品,实施农村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为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和精神产品。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意义、现状和对策方面,在理论探索和创新方面还有深入空间,比如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研究还不够,在建设的途径方面大多聚焦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涉及较少,比如怎样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怎样让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焕发青春活力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还有,在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怎样更好地结合地方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考评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指标,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文化建设下的新农村建设论文推荐】相关文章:

1.文化建设论文

2.创建和谐新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3.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论文

4.油田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5.组织文化建设论文

6.班级文化建设的论文

7.医院文化建设论文

8.文化建设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