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一导入画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秋天》整篇文章就属于一篇语言优美的现代诗。作者的构思非常巧妙,每一节诗的内容都可以分别组成一个对应的画面,而每一节的画面都展现出浓浓的生活味道。整首诗构建了一种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又远离生活喧嚣的意境,充分彰显出轻柔、清远的特征,非常适合应用于画图教学。教师仅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难以获得良好的成效。采用画图教学,能够将抽象的秋季更为形象地彰显,能够让诗中含蓄的情感更为明朗,教师应当将诗中对应的三节内容变成对应的三幅画,而要想让学生更为主动地绘画,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应当首先展示自己所做的画,之后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对于画中季节、事物、意境的理解。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绘画,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绘画展现出来,而在这些画中学生自然能够领悟到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秋天的热爱及赞美,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二应用画图,将抽象转变为形象
在进行《济南的冬天》教学的时候,如何让学生理解济南冬天“温晴”这个天气特征,明白济南的冬天为何不冷?这时候教师就能充分应用画图教学,勾画一个四面环山的城市图画,图画四周分别标记对应的方位,在北边留一个缺口。通过画图的方式,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济南与其他城市的区别,能够清楚地了解济南这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在掌握这些基础后,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济南冬天为何不冷,使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变得更为直观、形象,学生自然也就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文所展现的意境。
三巧借“蒙太奇”设置画图
1.对照“蒙太奇”
将各个不同的事物或生活进行串联,能够形成较为直观、鲜明的比较,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如在进行《故乡》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两幅对应的绘画,一幅画的是可爱、活泼并充满生机的少年闰土,头戴小毡帽,脖子上带着银项圈,脸色红润,手则是圆实的;另一幅是中年闰土沧桑的形象,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手上的皮肤犹如松树皮,脸则是灰黄并充满皱纹的。通过对比这两幅图画,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巨大的疑问,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闰土判若两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教师指引学生学习本篇课文,使学生能够通过画图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政权的黑暗,对课文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2.隐喻“蒙太奇”
通过针对各个画面进行连接,利用较为独特的电影比喻,使各个画面中潜藏的内容能够得以显现,给予画面全新的定义。这种电影中应用极为广泛隐喻的“蒙太奇”,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够见到,通过隐喻性的象征手段,托义于物,以此来表现作者真实的想法。同样,教师也可以应用画图来指引学生了解教材中隐喻的思想,以此来揭示文章的真正主旨。比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高尔基的《海燕》等,类似这样的文章,教师都可以充分应用隐喻模式的“蒙太奇”来进行教学,通过茶花、海燕进行画图,以此来指引学生去真正认知隐喻的真实含义。画图教学属于一种生命力与挑战性共存的教学模式,其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与不断的努力,使画图教学能够得到更为广阔的应用渠道,真正发挥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格坡作布 单位:四川省越西中学
第二篇
一、运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在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氛围中起到保障的作用。初中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是很成熟,对于长时间的理论授课容易感到疲劳,注意力集中时间不够长,这样容易导致初中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种散漫的状态,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如果运用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可以很好地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改变一层不变的理论教学的散漫状态。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精读、讲解和讨论这三种,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练习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利用以上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地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语文课堂氛围就会变得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明显提高。
二、用情感与体态语感染学生
(一)情感的感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用情感来感染学生。具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应当以饱满的情绪、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作品中,来体验作品的情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不同的课文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感情基调来感染学生。对于一些清新活泼的课文来说,教师讲授的感情就应当是愉悦欢快的;当教学一些话题沉重的课文时,教师的感情应当变得深沉而炽烈;当遇到一些科学性强、需要条理清晰的说明文时,教师讲授时就应当变得舒缓晓畅;而遇到富有哲理的议论文时,教师则应庄重平正的讲授。
(二)体态语的感染
所谓体态语,指的是一种以人的表情、手势、动作和眼神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无声伴随语言。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时,教师的表情就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情感表达。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体态语来教学呢?以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一,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它对课堂氛围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一定要面带微笑,这样能给学生带来信心和认可,让学生能够自由地畅所欲言的回答。第二,善于用眼神表达教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眼神传递给学生亲切和蔼、关爱赞赏、鼓励期待的意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和期待。第三,利用手势传达感情。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势鲜明、形象的特点,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常见的手势有:
(1)表情手势,如表情达意手势;
(2)象形手势,通过模拟形状给学生具体形象的感觉;
(3)象征手势,表示抽象意思,以引起学生联想,启发思维。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教师不仅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创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更要采取多元立体的教学方式,用情感与体态语感染学生。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才能学习兴趣更浓厚、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从而学习效果更加突出。
作者:朱勤标 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外国语学校
第三篇
一、教学手段的变更提高了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畸形,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强行记忆,而不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就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主人”降为“奴隶”,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减少了教学中要求强行记忆的成分,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则有所加强。例如对于课文《背影》,从前是要求全文背诵,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年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背诵起来十分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变更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便于记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组织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然后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分几个大块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对不同的板块分别展开讨论,例如各板块中最感人之处、描写最为生动之处、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理解,以便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
例如学习文章《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就其作者都德所处的年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诵,朗诵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避免学生不了解年代背景,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属于“空中楼阁”式的掌握等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灵活变更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了解与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目的、有组织的讨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二、结论
学无定法,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语文学科的教育,既不是在教学中强行灌注德育知识与文学知识,也不是淡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对于中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不断变更课堂讨论的方式与重点,并且在教育中融入一些新鲜元素,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