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与应用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一)教学定位

  教学定位决定着教学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要求,可从三个方面来地教学定位进行监控: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工作定位、教学标准定位。

  (二)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满足高职教学的发展要求,一定要有明确的教师培训规划,并能很好地实施,力争全体教师都具有双师素质,努力培养一大批双师型的专业教师。要建立有效、创新的绩效考核办法,对教师及其团队进行监控和考核。

  (三)教学管理制度

  从两个大方面来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监控。一是制订并完善教学基本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二是要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包括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排课与调课、教学档案保管等制度以及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及奖惩制度。

  (四)学习环境

  对学习环境监控主要关注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教风是指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敬业乐业,教书育人;学风是指学生能遵守校规校纪,主动学习,勤奋进取,奋发成才。

  (五)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对校企合作的途径、方式、项目、效果等进行专门跟进与管理,以求取得真正的成效。

  (六)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对课堂教学监控主要从讲授质量、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书育人、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情况、考核试题与评阅质量等方面进行过程监测和事后评价。

  (七)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情况的监控主要从课程安排情况、教学计划落实情况、实验课开设情况、实践环节的落实情况、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用、学生考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八)课程建设

  对课程建设的质量监控务求分解目标,抓住重点,逐项落实。主要从建设目标、实施计划、课程师资梯队、特色创建、改革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监控一般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对院(系)的评价,着重于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改革成效;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侧重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参与校企合作活动、开发高质量的教材等方面。

  (十)教材质量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的载体,教材建设应注意使其吻合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进程。对教材质量的监控主要从编写水平、使用效果、合作开发、教学做一体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一)专业建设

  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通过专业评估等形式进行。主要监控点为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办学水平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

  (十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是一个高职教学重要的环节和要求,是知识的获取或验证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对实习实训的监控必须关注四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情况、

  (十三)毕业论文(设计)

  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监控主要从选题、综合训练度、指导教师资格与水平以及精力投入,学生学习态度、实际能力、论文(设计)工作量、规范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学术水平、答辩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四)社会评价及用人单位满意度

  高职教学状况应以校外的社会评价以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来衡量,才能达到公开公正。对这方面的监控主要从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企业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评价来实现。

  (十五)就业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就业水平高,那么教学质量一定是优良的。对就业水平的监控主要从就业率、就业质量、就业途径等方面来评价。四、发挥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作用的现实要求

  (一)选择教学质量监控点的原则

  1.力求科学。高职教学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运行系统,选择监控点决不能想当然凭经验主义来判断,应对教学过程的构成因素或活动环节进行科学分析,从中选择岁教学质量具有重要和直接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或主要活动环节作为质量监控点。

  2.力求有效。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学质量监控点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选定的教学要素是真实、具体,能够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职院校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只能选择那些可控因素,才会保证监控结果更有价值、更有成效。

  3.力求发展。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能苛求固定不变的质量监控体系,而是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思维来调整、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的指标体系,促使监控的教学要素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从而增强教学质量的“含金量”

  4.力求适当。教学质量监控点不是越多越好,其数量及其覆盖面的大小应适当、适度。要联系教学实际,量力而行地确定监控点的数量,力求精简、实用、优化。

  (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点管理的要求

  要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点的应有作用,就需要加强对质量监控点的管理。主要的管理要求包括以下方面:

  1.制定指标。制定指标包括设计目标和目标分解。设计目标应具体明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目标分解是指在考核指标的基础上细化目标,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必须到部门单位,到工作人员,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责任人。

  2.明确标准。教学质量监控点所设定的指标即使非常正确,若缺乏“标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无法测量其完成程度,从而导致监督无法施行,结果仍会出现问题。

  3.规定期限。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每个指标和目标的完成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既有整体达标的评定期限,也还要有阶段性落实的检查期限,以此督促教学任务的具体落实,进而保证指标的有效完成。

  4.检查落实。具体体现在要认真抓好每一个监控点的执行和落实,不走形式,立足过程逐项检查,及时纠正,使得监控的要素落到实处,发挥效用。  5.评价效用。在每个监控周期结束后,应回顾和检查监控过程,重点对指标体系中所有指标的实际效用进行评价,进而做出必要的调整,力求指标体系不断完善。

【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点的选择与应用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教学质量论文推荐

2.过程方法在高职系级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3.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析的论文

4.高职教学质量管理的深化思路及意义反思论文

5.高职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论文

6.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改革之我见论文

7.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

8.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