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论文

时间:2021-08-31

  商务管理专业是高职院校近几年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开办的新兴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商贸企业,培养掌握市场调查、商务策划、商务谈判、商务调研、应用文书写作、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在商贸企业从事商务管理岗位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与商贸、信息、营销、管理等相关的工作,如:企业商务代理、项目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员、外贸营销员、商务会展管理员、商务策划、商务秘书等。

一、高职商务管理人才社会需求情况与就业情况分析

  根据市场调查资料显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商务管理人才成为中小型企业招聘的热点,而且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历的要求为大专学历的占半数。这充分说明了各行各业,尤其是各类企业,对于高职商务管理人才是有比较大的需求量的。但另一方面的调查资料却显示,高职商务类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却遭遇“销路”不畅,用人单位评价不高,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的尴尬现象。这充分说明高职商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仍然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商务管理专业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的问题。

二、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转变观念,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实贱教学等,通过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来创新高职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课程体系的开发与设计。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行之有效的办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进行了一些校企合作,但形式的多,实质的少,并没有真正发挥行业和企业专家的作用。校企合作共同设计和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行业指导委员会,让行业、企业的专家真正参与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计划,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评估标准,以及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2.建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商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准确的岗位需求分析基础上,强调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贱教学内容,重新设计课程。打破传统的考试课、考查课、主干课、非主干课的体系,建立核心课程(模±夬)、目标课程(模块)、非核心课程(模块)的“一体两翼”体系。此外,商务管理作为一种综合性、服务性、文化性很强的职业,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岗位要求的实际应用能力,又因其服务过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因此,新课程体系的开发和设计除了要考虑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还应考虑人文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既有较高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从而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打破学科体系完整性,促进课程结构模块化。更新教学内容,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以增强学生岗位适应性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要点之一。其中课程结构模块化是一条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课程结构模块化要求打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贱训练融合,专业课程与职业技术认证课程融合。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成的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把理论知识、实贱技能、应用环境结合起来,构建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工作过程所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进行综合,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如把管理学原理、商务管理、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合为核心课程模块“商务管理理论与实务”,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商务运作与管理这一核心能力。整合后的课程模块既保留各课程的重点,又克服了原有课程相近或有交叉的弊端,适应了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4.倡导“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因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重讲授轻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充当着配角或背景,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也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而以教育家陶行知所提倡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具体做法是将商务管理实贱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项目和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学生在学做相间、教学互动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学生在进行项目设计、管理或组织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培养了理论与实贱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5.创新教育质量评价,使之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单凭期末一次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课程评价不应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应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或模拟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种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课程评价,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形成性考核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断调整考核内容来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学习的阶段性效果,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监控。这对于真正体现“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职业教育特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