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问题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更是数学学科的心脏。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无法脱离问题,借助问题可以架起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因而就凸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重要性。学生在质疑状态下会调动内在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当前初中学普遍缺少问题意识,再加上部分教师过于偏向优等生,以致于班级出现两级分化现象,以致于学生无法得到均衡发展。对此,本文则从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以及构建和谐教学氛围等分析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望给予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教学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初中数学教学始终围绕书本知识讲解和传授,以致于对教师的要求即理解教材内容且了解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由此积累教学经验。但随着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和以往相比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尤其对于数学学科而言,传统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而学生也在信息技术等新兴事物冲击下对传统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因而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其中问题是初中数学不可缺少的组成,教师就可从多渠道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目标,最重要能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在初中数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意义

  (一)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问题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为主体意识,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探究和怀疑的心理状态。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起着导向、调节、促进等积极作用,可以说良好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重要能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表达能力和与教师以及其他学生沟通交流欲望。对学生问题意识进行培养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其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发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由此一来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会越来越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规律。一旦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那么会产生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用于评价别人的思想和观点,从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信息产生者,实现质的蜕变。

  (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思维即人类大脑反映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其主要特征为间接性和概括性,因为思维和问题有着密切联系,问题除了是思维的起点,也可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因而很多心理学者认为问题性是思维主要特征之一,对于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也称为问题意识。问题能够促使人类快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并展开有目标的联想、回忆、试探、分析等,一旦个体向自己提出问题便产生想解决的欲望,体现问题意识。与此同时问题使人的注意力有着较强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对持续有目标的探索活动和思维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可以说学生问题意识越强烈这说明其思维越积极、主动和自觉。自我提问可以让学生处于从无疑到活跃思维状态,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目的。

  (三)有利于建构性学习

  著名数学家曾说过,数学教学逐渐演变为单纯意义的习题演算训练,虽然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但无法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独立思考能力更不知从何谈起。当前数学依旧为包办代替和一讲到底形式,很少有思考型问题,基本为教师告知学生现成结论。并非单纯地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需要学习者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其中涵盖对信息概括、选择、归纳、推理以及判断等过程,由此建立全新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打破传统学生被动接受信息形式,能促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二、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缺少原因

  (一)认识不足

  课堂学生独立提问意识因长期以来受教材至上和教师权威等因素而被长期压制,以致于日渐淡化问题意识。教师的身份经历私塾、学堂和学校也依旧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思想已有数千年历史,影响中国数学教育实现质的飞升。当前我国初中数学教学仍然运用课堂组织教学、复习所学知识、巩固练习以及布置作业等传统环节,学生思维始终跟随教师转动,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影响学习质量。

  (二)利益驱动

  升学是当前中国教育的关键词,考试测评是选拔主要渠道,社会发展也呈现出升学可以改变个体地位的途径氛围,以致于追求高分值和名牌学生成为家长和学生的诉求,恰恰和學校以及教师利益目标契合。可以说一个学校或班级依靠高分和高升学率可以为学校以及教师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初中数学在以升学为目标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考试大纲开展教学,采取题海战术在升学竞争中取得胜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也成为被动学习的机器,长期以往也就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兴趣,甚至连回答教师提出问题兴趣都逐渐丧失。

  (三)认知差异

  相关心理学研究指出,影响教学过程较为重要的因素即学生认知水平。虽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在于教学和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当前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认知结果差异,即优等生可以将旧知识和新知识相结合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水平较差的学生则无法做到新旧知识结合,因而无法提出和分析问题。可以说不同学生认知风格会影响问题意识培养,一定程度还会影响知识吸收程度。

  三、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一)做好课堂问题导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课前预习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项,学生在这个阶段里可以大致了解即将学习的知识,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并没有过多重视预习环节,甚至部分教师根本没有带领学生学习的想法,即使让学生预习也没有较为准确的方向。对此教师就借助问题导学法帮助学生预习,即在学习预习之前先提出教材可能涉及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以“相似图形”一课为例,在学生预习之前教师可以凭借感觉在黑板上画出两个大小和形状相近的三角形,之后问学生:“大家认为这两个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继续深入提问:“为何是相似三角形,可以用哪种方式证明?”通过问题引出所学内容,而教师和学生也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初中数学知识难度高于小学阶段,更体现逻辑性和抽象性,多数学生表示学习数学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就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以“圆的概念与性质”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就可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向学生提问“为何车轮圆形的?不能将它做成方形吗?”此时就有学生回答:“因为圆形车轮可以让车辆转动,方形就不可以。”教师继续提问:“那为何不将车轮做成扁圆形的?扁圆不是也可以让车辆转动吗”。学生并不知道教师会提出这个问题,因而也对问题产生兴趣,数学教师就可紧抓这一学生心理特点启发其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