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第一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1、田径课教学应用分层教学法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动态管理原则

  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以后,他们所处的层次应当依据具体情况进行一定的变化,因为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等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践行动态化管理,随时调整学生所在层次。

  1.2、调节控制原则每层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还是学习和练习,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调节和控制,将分类指导工作落实到位。

2、分层教学法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应用

  2.1、在田径课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法的两个环节

  第一,要根据学生的身高、体质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编组,田径运动包括短跑、中跑、长跑、跨栏跑、接力跑、马拉松、跳高等多种运动项目。田径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的身高、体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田径教学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便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二、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后,要分层备课和分层教学。田径运动不仅仅是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智力发挥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对所选项目领悟能力高,可以很快的掌握田径项目的运动技巧,有的学生可能学习比较缓慢,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分层的给予指导。对一些能力好的制定较高的学习要求,对那些不是很突出的,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思想。

  2.2、分类教学在田径教学中应用的实施步骤

  教师从“大学体育教学论文(共8篇)”得出:第一、要为不同的田径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分层教学计划,在田径教学中,不同的田径的项目教学计划不相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田径能力的训练方面也不一样。例如,在现代奥运会的短跑项目中,男女均为100米跑、200米跑和400米跑,都是短距离的跑步,因此,要注重学生瞬期爆发力的培养。与此相反的就是长跑,要训练学生的耐力和坚持的意志力。接力跑主要的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所以,在田径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的现象,这样才能有助于田径课教学质量的提高。第二、在田径教学中不仅对学生进行分类而且对体育老师也要进行分类,根据体育老师擅长的田径项目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编组的特点配备相应技能的老师,这样老师的技能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三、要建立分类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虽然后天的刻苦锻炼是体育竞技必不可少的,但是先天性体质因素在体育运动项目中往往占据很大的优势。因此,体育技能只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这就要求田径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对学生要求太苛刻,对于学习比较慢的同学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树立他们学习体育项目的信心。对于优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清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寻求解决办法,然后引导他们做好下一阶段学习的准备,调整心态,继续努力。在阶段考查、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等级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建立动态的分等定级机制。对有退步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则降低一个层次。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有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陷,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3、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体育田径课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对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身心需求等,因此要运用好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二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一、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学体育课程的学习应当尊重大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针对学生喜欢新鲜的心理可以适当改变教学地点,到户外去上课,如进行体育拓展训练”。[1]实践证明,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根据研究者课后访谈,学生普遍认为仅仅局限于校园操场,体育馆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很难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激情。

  2.有利于改革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灌输性的弊端。传统大学体育教学注重教师课堂内的讲解,忽视学生课外的自学。即突出教学的灌输性,而很少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虑在内。如在篮球教学时,一般都按以下教学步骤进行,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然后进行动作示范,最后学生加以练习。这种模式虽然突出了大学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践的机会,取得的效果并不佳。而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则把课内学习和课外体育实践结合起来,如体育课后举行班级内部篮球赛等活动,能弥补课堂体育教学的不足。

  3.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大学体育学习需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传统大学体育教学要求公共体育课堂以课内学习为主,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大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来实施,即所有学生都按同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进度来执行,这种千篇一律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阳光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也就是积极构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这恰好是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途径

  1.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体育课外活动一方面要注重体育设施的完善,学校要加大投资,在保证基本的体育场地,器械外,还要对校园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其次,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功能,开拓校外体育活动与交流场所,如开展校际间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沙龙等项目。最后,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内涵,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2.将体育课内学生主体地位和课外教师引导作用相结合,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要求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发挥学生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的个性化发展和主人翁精神”。这和过去大学体育界所流行的“教师中心论”或“课程内容中心论”有着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有些大学体育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中心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走极端的例子,如大学体育课教学教师过度地纵容学生,对学生管理过于宽松等。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首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论”的`指导思想,尊重学生,不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技能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而且要他们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学习的观念,促成其身心健康。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师正确的引导作用,大学体育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意识,并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使其成为课内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在实践中可以实施“2+3”一体化模式。要在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排入学校的总课表之中,它有利于课内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贯通。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体育竞赛互动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学、练,在课外竞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形成理论与实践、兴趣与项目、基础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趋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给大学体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动力,值得进行推广。

  3.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求改革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过去教学的考核评价仅限于教师的课堂指导过程,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考试成绩等。这些只能是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一部分。除了以上评价项目外,大学体育教师课后指导学生锻炼的情况,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表现,参加课外体育竞赛的成绩等都应当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建立大学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要注重灵活性和动态性,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发挥学生课内外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作为其最终考核的目标。总之,“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2][3]它与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但在实践中要灵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