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与成才论文

时间:2021-08-31

  导语: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就业与成才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内容摘要

  本课题通过详实了解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社会评价,分析就业成才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就业成才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调研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的调研;二是关于社会、企业和市场对青年人才的定位及要求的调研;三是关于当前大学生就业成才的指导状况调研;四是针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成才  导航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是新形势下的高校青年工作的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有效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使之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就必须认真详实地进行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前在大学生就业成才培养指导方面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求深入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为此,我们东华大学团委以青年大学生(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施了此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成才状况的课题研究。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个别访谈、随机采访和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详实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对就业成才的观念和认识,倾听他们在自身就业成才中的期望和困惑,了解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于大学生人才的要求和定位,分析大学生就业成才现状,探索大学生就业成才的积极有效的途径,探索构建大学生成才导航体系的原则和方法。调查共涉及上海地区的交大、华师大、东华、上大、华政等7所高校(包括大一到大四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江、浙、沪地区152家企事业单位,涉及政府机关、教育、信息、金融、机械、化工、房地产、纺织、新闻媒介、餐饮服务等各个领域和11家人才市场,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7份,问卷回收率为98.7%。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自我意识

  1、成才意识比较强烈

  在调研中有81%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渴望成才,成才意识比较强烈。许多被访的青年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是一个打好基础、培养与提高自身能力的地方。如何使个人在将来的工作和成才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大学期间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调研发现,将近46%的同学对自身就业成才目标方向感到很迷茫,只有18%的同学的成才目标很明确,认为“成才本身是多方面的,成才与就业有密切联系,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明确而且切合实际的成才目标。”调研同时了解到,一部分同学参与考证、考研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方向,28%的同学抱着“周围的同学都参加,迫于压力,我也参加”的心态,还有22%的学生是抱着“社会需要这种文凭,不读没办法”的心态。

  3、途径选择较为狭窄

  大学生认知的成才途径比较有限。将近70%的人打算追求更高层次的学历来实现自己对成才的渴望,如:考研、考证、出国深造等。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许多人都认为读研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的应急之举。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成才未必一定要功名远扬,每个人在自身的岗位上不懈努力,发挥最大的潜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出物质财富,这就是成才。”

  4、有关法律知识欠缺

  有近55%被访者对《劳动法》、《高等教育法》、《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之类的法律法规“不了解”,38%的大学生只是略知一二;对“你认为法律法规对你的就业成才起到怎样的作用”,有24%的受访者认为“无任何作用”,65%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对个人指导性不强”。寻求指导主要针对如何面试、制作履历表、调整心态等实战知识,而很少问及法律保障事项。这种情况令人担忧,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侵害,往往造成“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尴尬局面,将直接影响到青年的心理健康和成才发展。

  (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成才的要求和评价

  1、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评价和要求

  个人基本素质是此次调研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集中对思想道德、身心素质、自我认识和评价、社交协作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身心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成为热点,分别有89%和79%的企业希望大学生具备这两项最基本个人素质,而对青年人才思想道德和自我认识和评价方面87%的企业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2、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评价和要求

  基本职业技能包括语言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水平、创新钻研能力等能力。对于计算机水平,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表示认可。同时,对于创新钻研能力,84%的企业表示欣慰和鼓舞,都说大学生的创新钻研精神给企业带来了新鲜活力。但对于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少企业表示有近15%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仍是十分欠缺的。

  3、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和要求

  职业素养主要指知识结构、学术视野、敬业进取、实践应用能力及工作效率等五个方面。近70%的被访者提出希望大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与企业及人才市场的负责人的期望不谋而合。敬业精神也是企业聘用青年人才的又一个必备要件,79%的用人单位最希望大学生具有这种职业素养。还有一个新的.动向:近八成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具备诚信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念已逐渐成为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大学生就业成才指导服务工作面临挑战

  1、学校就业指导过于局限在服务性工作

  调研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成才指导方面的需求与学校能提供的帮助处于供求失衡的状态中。68%的被访者认为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仍“不完善,指导渠道过于单一”。虽然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不断改革,但还是局限于信息的发布、政策的宣讲,技巧的培训,协议的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在学生成才的市场导向、个性服务的培养性工作上还未与学校相关部门形成整体力量。

  对“你希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成才方面要着重给予哪些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希望从学校得到的帮助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47%),创新能力的培养(41%),提供适当的心理咨询(35%),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23%),社交能力方面的指导(23%),成才观念的指导(19%)。

  2、家庭引导过于受短期利益驱动

  对一些家长的访谈调研了解道,许多家庭在对子女成才方面的引导过于实际,具有明显的趋利性和短期性他们往往把成才定位在“拿高薪”、“团队领导”、“社会地位”等方面,盼望子女踏入社会后“出人头地”,成为“精英”,这也是驱使大学生们盲目热衷于“考证、考研”,而忽视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的原因之一。许多大学生反映,有时自己对于个人前途和发展的认识真是十分茫然,更多只是听从于父母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和要求。

  3、社会指导服务机构良莠不齐

  如今,各种教育咨询和基业服务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但社会服务机构良莠不齐,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以及五花八门的陷阱令学生们防不胜防,缺乏经验的大学生对此类社会机构一般敬而远之。调研发现,大学生较少向社会服务机构寻求指导和帮助,4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时会去”,22%表示“偶尔去看看”,5%的受访者表示“根本不值得一去”。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服务机构对于个人就业成才的指导和服务性”的评价不高,14%的同学认为它们“毫无作用”。

  另外,“就业找学校”的传统观念也促使大学生在就业指导方面不愿“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已进行了好多年,但不少学生仍然认为“进入大学,学校就应该帮助找工作”、“进入好大学,就一定找得到好工作”。因此,充分地引入市场导向,增强就业成才的社会适应力,是就业成才指导工作的方向,是大学生的热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