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毕业论文(2)

时间:2021-08-31

2 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1 国外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决策支持系统是以计算机存储的信息和决策模型为基础,协助管理者解决具有多样化和不确定性问题的,以进行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并制定高层管理决策和策略。据统计,美国1983年,55%的.新程序是用于管理控制、计划和分析,用于核算的仅占45%,这说明国外已进入了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阶段。

  国外的会计软件主要是面向市场的销售分析和预测系统、供货发票系统;面向生产的成本计算和分析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应收几款管理系统;面向人事管理的雇员住处系统、工资系统、劳动力资源会计系统;面向现金管理的现金收支系统、支票核对系统;面向采购管理的采购与验收系统、应付帐款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面向财务管理的财务报表系统、年度财务计划系统和预算控制系统等。

  2.2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已30多年,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缓慢的自发发展阶段”和80年代末至今的“有组织的稳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会计软件产业,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会计软件已达30多个,通过省级评审的会计软件也有200多个,据2002年底财政部调查,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单位约占被调查单位的20%左右,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和部门已达50%以上,可有的才刚刚开始会计电算化工作。在已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单位中,大部分单位开发和应用的是部分会计核算子系统,其中尤以工资、帐务、报表子系统为主,单机应用为主,只有很少的单位全部会计核算工作实现电算化并彻底甩掉手工记账。

3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3.1 电算会计要体现财务会计制度要求

  系统的财务部分要按照现行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设计,同时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不是一个孤立的账务系统。在定义企业财务系统的框架和流程时结合考虑了制造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和流程。例如,账目结构的设置、账务流程的处理、接口的设计、报表需求的定义,不完全是从财务部门的立场出发,而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实现了财务子系统与分销制造子系统的集成,其管理的起点是业务而不是凭证。系统的财务部分要对于账务处理本身的流程和操作习惯考虑,同时更加注重于业务对财务的影响和财务对业务的控制。会计子系统一方面从其他子系统获得有助于完成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各环节的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其系统的定义和流程的定义部实现对制造和供应链业务的控制。

  3.2 电算会计要体现管理会计思想

  系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会计思想,反映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这些计划功能和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一方面系统通过定义与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和核算方式,使系统在处理事务的同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保证了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用户可以根据资金状况追溯资金的来龙去脉,并进一步追溯所发生的相关业务活动,改变了资金信息滞后于物流信息的状况,便于企业实行事中控制并实时作出决策;另一方面,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系统遵循整体预算架构,传统整体预算根据销售预测来拟订生产计划,系统更多地采用客户订单来启动生产计划和材料采购计划。

  3.3电算会计要体现的成本管理理念

  系统的成本管理包括成本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强调成本预算(标准成本的确定)、成本控制与分析、责任成本管理等。系统成本管理涉及产品成本核算、成本中心会计、订单和项目会计、获利能力分析、利润中心会计以及辅助管理决策的执行信息系统。成本中心会计包括标准成本的确定、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对比、成本报告与分析。订单和项目会计用于归集某一订单或项目的实际成本,并将其与计划成本进行比较,以实现对订单或项目的监控。获利能力分析可以回答哪一类产品或市场会产生最好的效益,一份特定订单的利润是怎样构成的等问题。

  3.4 电算会计系统要体现企业业务的整体管理

  系统由于各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传递而将整个系统连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信息高度集成,实时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为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系统不仅反映货币计量信息,而且反映非货币信息;不仅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强调信息的相关性和及时性。系统体现了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成本管理思想,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多样化信息需求。

  3.5建立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模式

  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是实现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体化、集成化的管理。财务软件日益成为企业全面管理软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组成部分,所以,要求现有的财务软件应有很好的融合理论与开发技术,能够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数据转换。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建立一个通用、统一的财务软件模式。在该协议中应明确规定相同的数据接口或者规定公共的转换接口,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比如输入、输出数据库名称、格式、类型、字段名称等,从而实现不同的数据可以相互转换,进而被识别和接受,能够在不同软件系统下直接使用。其次,应由相关的财政组织部门协调各单位情况,提供一个适应大多数单位情况的会计电算化模式,各单位遵照执行,使各单位有共同的工作方式。在这方面政府应该投入资金像建立像会计制度一样统一的软件,建立国家电算会计软件,将统一的制度和数据口径统一在软件之中。

  3.6 制定新型的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是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电算化会计工作成功的基础。实行电算化会计后,会计核算工具与程序、会计数据与信息的表现形式、会计档案的保管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定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时,除了要遵守手工会计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外,还要考虑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特点。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如下内容是:

  (1)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根据自身单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企业管理结构、计算机系统操作、维护、开发的特点,划分电算化会计岗位,明确系统内各类人员的职责与权限。

  (2)电算化会计操作管理制度。通过对系统操作的管理,保证系统正常进行,完成会计核算工作。

  (3)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制度内容是做好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的维护,以保证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进行。

  (4)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是以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会计数据与信息的,具有磁性化和不可见的特点。应根据这些特点和手工会计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本单位会计档案管理的立卷、归档、保管、调阅和销毁管理制度,做到科学管理、安全保密、查找方便、严防损失。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成为我们必须在意的问题。

致 谢

  大学生活一晃而过,回首走过的岁月,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论文的时候,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感慨良好。其次感谢三年中陪伴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出的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有了他们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我才能充实的度过了三年的学习生活。最后感谢我的母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对我的栽培。

参考文献

  [1]薛云奎。手工会计的技术特征及其对电算化会计的局限[J].会计研究,1997(11)

  [2]邱寒。会计软件设计如何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J].会计研究,1998(4)。

  [3]葛家澍迎接21世纪密切关注国内外财务会计的新动向[J].会计研究,1999(1)。

  [4]王治安,向显湖。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J].经济学家,1999(2)。

  [5]李国良。互联网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北京财会,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