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环境科学实践发展的学科体系的论文(2)

时间:2021-08-31

  2.3我国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十几年来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九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累计投入3600亿元,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高于“八五”期间0.73%的水平。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十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7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6%,比“九五”期间,占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比例又分别提高了0.37%和1%。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加大,带来环境保护工程项目数的増加及规模的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加强,防治领域扩大,必然拉动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

  2.4我国“十五”期间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类别

  分析我国制订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可得“十五”期间国家将分别投入2700、2800、900、500、100亿元,加大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能力建设等五个领域地建设。其中,水污染治理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新増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削减工业污染源,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大气污染治理投资主要用于煤炭洗选加工、火电厂脱硫、城市清洁能源以及工业废气治理;固体废物治理投资于新増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生态保护主要通过建立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区实施;基础能力建设用于加强环境监测、生态状况与生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功能区划和流域、区域等环保规划,以及信息、宣教、执法能力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等。从上可得,我国“十五”期间污染控制治理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适合生态保护和基础能力建设需要的环境规划管理人才需求应有较大増长。

  作为我国新兴的第三产业之一一环境服务业,据国家环境保护局调查资料,1998年从事环境服务业己有3537家企业和机构,24.7万人,其中企业和机构的数量各占总量的一半。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増强,国家环境保护投入的増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我国加入WTO,环境服务业所从事的环境技术发展(主要包括对各种污染控制设备、环境监测仪器和设备的研究与发展)、环境技术服务(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咨询、环境监测)、环境项目设计与施工、环境产品销售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将新増更多的从业机构和从业人员,从而带动对环境评价人才、环境科技人才和环境科技企业家的需求。

  我国的环境科技发展己经历了20多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有关部委和市、县都相继成立了环保局、环保所、监测站、环境研究机构、环境认证机构,部门企业设立了企业环境保护机构。随着我国环保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环境科研机构、管理机构必将有所増加,进一步充实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管理类本科人才,原有的从业人员中未受过环境科学类本科教育的己无法胜任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分流或接受培训。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一2010年)》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建成比较完善的.环境宣传教育网络,要求大、中、小学要开展环境教育,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教师的环保培训班,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程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县以上各级党校、行政院校和各类管理干部院校,各省、市环保培训基地,要加强环境科学知识培训。环境教育及培训工作可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提供就业渠道。

  教师开放体系的建立,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另一就业市场。化学、生物学、物理学作为环境科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成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科学作为初中教育中新増科目,教学内容涵盖化学、生物、物理学内容,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只需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即学习科学或化学、生物等相关科目教学法、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基本技能等课程,即可胜任中学科学、生物、化学等科目教学工作。此外环境科学科目的开设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日本为加强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才,文部省己决定在高中开设“环境科学”新科目。因此中学教师可辟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就业补充。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的硕士、博士需求持续上升,就业前景广阔,因此继续深造不失为本科生的另一发展途径。3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环境科学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国情特别是“十五”期间该专业本科人才需求状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笔者认为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系统的环境科学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一定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与创新和管理能力,能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环境科学专门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可广泛从事各级相关政府部门、资源开发利用部门以及环境保护部门的管理工作;可到各类公司以及咨询机构从事环境咨询工作;可继续攻读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也通过辅修师范教育专业,可从事环境科学、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培训工作。

4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鉴于环境科学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强、研究领域广、科学整体化等特点,对复杂环境问题性的认识,文理工的交叉与渗透是不可避免,因此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是系统的和全面的;因此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对环境类本科专业作了相应的调整,要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好基础,在环境类本科中只设立“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原环境科学包含的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相应成为专业方向。通过两年的时间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学习生态学、环境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质量及评价、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环境信息系统等主要课程,通过生态学实验、环境工程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信息技术实验等主要专业实验掌握环境科学实验基本技能,形成基本科学研究能力,按环境科学“大类”方式强化专业基础,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是环境科学学科发展的必然。  鉴于社会对环境科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趋势多元化,学生素质、个性、爱好差异性,高等院校应紧密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后两年按污染治理与资源化、环境规划管理与评价、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四类,并以前两类为重点,按社会需求及学生意愿进行分流,多模式培养环境科学本科人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根据分类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状况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如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模式,紧扣当前及近期环境科学发展特点、国家环保工作重点,可将教学重点定为大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物治理与资源化技术。有志于教师工作的学生可通过辅修科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师范教育课程,取得教师资格,承担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教育、培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