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柔性教育相关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柔性教育模式的实践

  借鉴企业柔性教育意在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以大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为目标的弹性教育方式。高校对大学生加强职业价值观之柔性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实践。

1.营造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柔性氛围"

  柔性教育是以大学生心理与行为规律为基础,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并引导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高校可积极创造条件,营造情感、竞争的柔性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作出正确的职业评价和选择。

(1)创设情感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创设出好的学习环境,就会让人类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又最佳的形态发挥出来。而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友谊,是在学生中创设柔性氛围的重要条件之一。“古人交谊断黄金,心若同时谊亦深。”只有令学生“亲其人”才能“信其道”。也就是说,高校教师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使学生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身心处于和谐自由状态,一方面愉快地热情地级取知识,另一方面学会正面思考问题和追求人生正确的奋斗目标。

(2)创设竞争氛围。“竞争的作用,就象一台无形的马达,强有力地推动人们去创造,去奋斗。它能养成人们千辛万苦、千方百计的开拓精神,培养人们就是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来的创造精神。”在竞争状态,学生的智力、体力和情绪都变得饱满、紧张,自我成功的需要非常强烈,创新意识将更强,创造力更大。而社会需要品行好、有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而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柔性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社会竞争是残酷的,柔性教育在于把这种残酷环境当作锻造大学生意志力的必要氛围,乐于迎接挑战,善处挫折和困境,以博大包容的心态,愈挫愈奋。这是竞争意识的核心。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观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2.柔性设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推崇的目标管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目标的引导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之路将走得更好,走得更稳。然而,《孙子·虚实篇》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目标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环境和对象等条件的变化而作出柔性设置。

(1)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哈佛商学院MBA核心教程中有这样对各类人才个性因素的阐述,即在所有个性因素中有五个最基础的维度:一是外向性,这样的人才善于社交、言谈,适合做外交方面的工作;二是随和性,这样的人才能够愉快合作,给人以信任的感觉,适合做协调方面的工作;三是责任心,这样的人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可靠性,适合单独负责一个项目,委以大任;四是情绪稳定型,平和,安全,能够统揽全局,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决策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够冷静处事,善于分析;五是情绪开放型,个体聪明,敏锐,适合做开拓创新型的工作。面对这些个性迥异的潜人才,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教育方法是不行的,只有采取这种既富  于包容性与统摄性又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柔性教育方式,结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专业技能等综合因素,细致耐心帮助他们正确地作好人生职业规划,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柔性实施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模式有四种,约翰·杜威(J. Deway )的“美德袋”式的教育模式,看重的是对价值观内容灌输;拉思(L. E. Rath )的”道德价值澄清”的教育强调对价值判断、决策的训练;“认知一发展方法”教育模式看重对道德价值形式的训练,李伯黍的“综合模式”则重内容的传授和形式的训练于一体,弥补了以上三种模式之不足。然而,价值观是一种复杂的、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现象。职业价值观亦是如此。因而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柔性教育体现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方式方法中。

(1)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围城”教育方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和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大规模的复杂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个人属性能比他所受到的教育更能一贯地、强有力地预言他的态度、价值和行为。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取哑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同样,要使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更新和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也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学校层面可从教育思想、观念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及教育者的方面引导对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的建立;家庭则通过家庭接触、家庭期望、家教方法和家庭观念等方法来影响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社会则可通过建立各种职业介绍所等机构,帮助大学生择业、谋业和就业;尤其可充分发挥社会传播对大学生的传递、渗透、模拟和导向等作用,引导其职业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可是,在当前大学生教育实践中,高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十分薄弱。而柔性教育要求高校就此作出改进。

(2)诗化熏陶、行为训练、榜样示范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一是诗化熏陶法。古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失去“文”的“道”是单调的、贫乏的、苍白无力的。价值观教育中一味采用灌输方法只能增添大学生的厌倦,实践也已证明效果并不理想。在对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对接中华传统诗教,一改以往以理性占主导的德育言说方式,重感动重践行重创意重反思,倡导亲情化、个性化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以提升师生职业价值观境界为归结。使职业价值观教育主体化、生活化和审美化。二为行为训练法。这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励与惩罚等方式进行道德教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行为训练法主要包括:模拟人才招聘、模拟工作岗位、社会实践和日常规范训练等。如针对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将班集体模拟为一个公司,每个学生都是公司的员工,分别承担不同的工作岗位,然后确立“公司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夯实职业知识和技术。三为榜样示范法。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经常以尧舜、管仲和周公等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也提出过“学莫便乎近其人”的主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我国教育上的著名格言,它讲的就是榜样的巨大力量。这是以他人的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的职业价值取向和模范言行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方法。以上三种教育方法宜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当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柔性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上,更体现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各种教育方式方法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上。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柔性教育是通过价值的导向功能、信念的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能来实现教育目标。

【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之柔性教育相关论文】相关文章:

1.论文: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重建

2.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相关性论文

3.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原因及引导方略论文

4.教育经济源流价值与职业教育探究论文

5.高校体育教育中的茶文化相关价值论文

6.柔性显示器的现在未来相关论文

7.学前教育职业论文

8.职业教育师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