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2)

时间:2021-08-31

二、大学精神的构建

  综合上述有关大学精神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精神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先进文化,既是全体“大学人”共同认同和信守的理想目标与精神支柱,又必然辐射全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知识型产业的“孵化器”.它必然会成为社会的中心。当前,社会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使得现代大学精神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背景[7]。根据大学所特有的精神理念,我们认为,建设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大学的精神价值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大学必须投身到现实社会变革与实践中去,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否则大学自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认同就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大学必须从象牙塔的峰顶回落到尘世社会中去,以全新的社会关怀姿态接触社会。当然,适应社会并不等于大学被社会所同化,从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两个层面分析,大学仍然是传播知识、创造知识的领域,大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才,这个功能是历史形成的,是其它社会机构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发展侧重现实原则、功利原则,而大学的发展却必须突破现实的功利性,因为知识和人才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知识遵循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人才则要关照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所以,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越现实,保持自己一贯坚持的精神内涵,即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也充实具有时代性的内容,像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

  其次,以大学精神为依托,强化教师和大学生的主体素质建设。教师和学生是大学的两个主体群,教学效果的优劣主要通过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来衡量,学校文明程度也是通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出来的。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实践,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衍生、外化的过程,离开大学生,大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精神的建设首先是大学生主体素质的建设,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素质建设。教师是大学的另一个主体,从时空上比较,教师比学生更有稳定性,在大学校园生活和活动的时间更长。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了对大学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般认识和稳定的情感,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大学的风格、特色、传统主要是通过教师这个群体传承、发扬和创造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内容,而其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所以,在大学精神建设中教师素质建设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三,发挥校园文明的精神创造力,提高校园文化的社会辐射力度。精神创造是大学精神的传统,英国人的“绅士风范”源于牛津和剑桥的人文传统:柏林大学坚持“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原则,对德国人崇尚科学、处世严谨的品质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8]。可见大学精神创造本身就是文化辐射的过程。大学的精神创造和文化辐射主要包括:(1)大学的精神产品的创造。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创造精神产品保证了大学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创造精神产品也为大学在教育系统中不断以全新的知识教育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另外,精神产品的创造更是对社会的直接贡献。(2)大学校园文化对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今天,社会开放已经打破了社会系统间的封闭性,大学校园已经融入社会整体系统之中,特别是与所属社区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又从社会基本矛盾这个层面提升了大学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社区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明与校园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通过对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9]。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大学精神建设的内容,也成为大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当承担的重要历史使命。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大学教育的主体是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要在校园内外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圈,用特定的、和谐的文化模式对个人及其行为进行规束,形成个体对群体的归属,使师生的高尚思想境界和情感在这一和谐的“校园文化圈”内得到陶冶和升华。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塑造健全人格。大学在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力量,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树立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培养一种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营造一种有利于个性与人格完善的氛围,在广泛的意义上塑造全面发展的人。(2)大学的重任在于知识和精神的传承与创造,知识的创造需要自由,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的精神。思想自由的基点在于自由地追求知识、探索真理,学术自由的基点在于创造知识、创造价值。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是探求真理发展科学的先决条件,坚持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基本准则。(3)塑造大学精神,在于构建品格和道德高地。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不图虚名、做真正学问。由于他行动不便,学校便让学生到他家听课,他住的中大宿舍楼上的走廊便成了课室,墙上挂一块小黑板,他坐在黑板前讲授,学生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听讲。有时听课学生多了,就从家中拿椅子坐,成为当时中大的“一怪”。中大还留着陈寅恪的故居,在他住进康乐园后,学校为了保护几近失明的他,专门设置了栅栏,和一条白色的水泥路,这是因为陈先生的视力只能辨别浅色而特别铺设的,这条路从此也成为中山大学“以人为本”、“尊重学术”的标志。

  总之,大学精神的源泉是思考、探索、对话、交流、合作、创新的学术氛围,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上形成自由、宽容、大气、进取、严谨、朴实的文化风尚,在相互激励、碰撞、流动、综合、创新中融解物欲与权欲。

【关于大学精神的战略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1.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

2.有关创业精神的论文: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思考

3.关于当代青年精神的论文

4.论文:精神的价值

5.论文:关于网络的思考

6.议论文关于乞丐的思考

7.银行管理信息化战略的思考论文

8.涪陵现代水利发展战略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