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教育迎合了当前行业发展的需求,各院校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趋势。文章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背景及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探寻了设计类学生的专业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契合点,剖析了当前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创业教育的理念、知识传达、教学方法、创业教育管理、创业环境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创业教育 设计类专业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专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掌握某种设计技能的人才,而是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成果转化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中,具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成为设计行业的引领者,是复合型人才的核心。但是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非常低,仅占2%至4%,且创业成功率较低,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5年内存活率仅有30%,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创业教育的滞后。因此,加强对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十分紧迫。设计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创意转化能力的提升、创业环境的优化等问题,是当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应关注的重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创造了机遇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宽了设计类大学生的创业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种全球性趋势。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前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以创造力为核心,推崇创新,希望通过个人或团队的创造力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利用,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开发出具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文化产品,进而由产品入手开始产业化推广,由创意质变成创富。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经济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特征,有很强的市场价值和文化内涵,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戏剧、舞蹈等传统领域,还涉及传媒影视、动漫、网络、游戏以及各类人机互动媒介的文化新领域,而这些领域正是设计类专业研究、创新开发和应用实践的核心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而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设计类专业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扩展,这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业的极大优势。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能够拓宽设计类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扶持给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成为新世纪全球的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6月1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给年轻人提供了追梦的机会。“大众创业”给创业者以强大的社会支持,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使创业和创新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大学生的知识架构、创业激情和对梦想的追求,使其成为“大众创业”的生力军。同时,各地方政府出台了多种针对设计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为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大力支持。如2014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将更加明显,与相关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的格局将基本确立,表现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特点。相关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极大地提高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这表明我国目前急需一大批优秀的、与文化创意相关的设计企业,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恰好能赶上此次机遇。

二、当前设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遇到的问题

  (一)设计类大学生对创业认识存在局限

  设计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设计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扎实、实践性较强,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偏重于技能的展现,注重艺术的表达,但这也导致了设计类学生专业学习相对封闭,比较缺乏企业经营、市场调研、创业技能等相关的创业知识。因为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对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创业项目等认知模糊,造成设计类学生的创业层次较低,缺乏发展潜力,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另外,目前高校设计类大学生对创业实践的认识普遍过于“务虚”,认为创业就是参加“创业大赛”“艺术设计大赛”“创业设计活动”等活动。参加这类活动的大学生激情十足,认为这类活动精彩、好玩,带着猎奇的心理在赛事中“体验”创业。这混淆了“比赛”与“创业”的区别,“比赛”侧重于展示本领,但缺乏实战能力的锻炼和创业经验的积累。而且,即使是参加创业大赛,也是设计类学生中的少数“精英分子”,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缺少参与感和积极性。

  (二)高校缺乏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教师的创业能力和意识存在局限

  我国创业教育引入高校的时间较短,高校普遍缺乏先进合理的创业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方法陈旧,创业项目单一,创业平台较低,缺乏实训基地。一份针对全国近20所高校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学教育对创业的帮助”在所有考察项中得分最低。这表现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对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实效性,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够全面合理,对教学资源的挖掘,尤其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相关的`知识内容不够系统全面,造成学生创业存在一些问题。如创业起点较低,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就是简单地开办公司,多选择家装设计、文化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投入较少的项目开始创业,具有微创意、微创新、微创业的特点,缺乏原创性,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容易复制。由于缺少创业实践的平台,即使学生有好的创业项目,迫于实训机会少,最终也会放弃或失败。另外,教师能力和意识的局限,导致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指导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设计类专业的教师社会经验丰富,与设计企业联系密切,很多教师兼职做设计总监,或自己开办公司,实战经验丰富,可以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市场接轨的设计知识。但仅限于传授设计技能在实践中体现和应用的知识,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不是创业知识。即使是开办设计公司的教师,也多是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公司的营运一般都有专人负责。因此,教师自身能力和意识的局限容易导致学生对创业认知不足,创业项目的选择起点较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