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论文

时间:2021-08-31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很重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师论文范文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范文一

  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提到: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御课堂。我校是成都市区提前进入科学课改实验的学校,作为一名率先上科学课的老师,在将近两年的科学课教学中,我遇到过许多疑惑:学生出人意料在科学课的探究性实验活动中,一动起手来就常常远离教材布置和教师建议十万八千里,以至于我随时担惊受怕,忧虑着完不成教材内容怎么办呢?但是在经历过一些对学生们的“放任”之后,我发现事实上科学课正应该给学生们一些“任性”的空间,让他们在“捣蛋”中去找到“惊人的大发现”。

  1、最初呈现的“任性”是学生产生兴趣的苗头,教师千万不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课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而人的态度很大程度上会受个体直接或间接兴趣影响。当一个人被某种事物吸引并产生好奇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说他开始关注这个对象,在关注的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探索它、了解它的欲望。这种欲望有时候在学生身上就会表现成任性和一些固执己见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受到支持,他们就会得到持续下去的心理暗示,反之则会受到阻碍。

  在一次观察土壤的活动中,我告诉学生们可以先采集一些不同地方的土壤分别放在纸盒里,然后想办法研究。当学生们兴高采烈地在校园里四处奔波时,却有几个学生跑来找我告状,说发现一个学生在搞破坏!我急忙奔去一看,是一个平时表现很守规矩的学生,他在一棵树的根部使劲儿地挖着一个深坑,我一问,原来他刚才挖土壤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小洞,突然就很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于是把我反复申明强调的“禁止破坏树木下的土壤!”丢到脑后去了。我意识到他并不是在故意搞破坏,于是问他发现了什么?他一听顿时来劲了,手一摊呈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一只还会动的蝉蛹!他明显不知道这是什么,一脸期待地问我:老师,这个虫子是什么啊?这时,我已经看到了他因为“任性”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探究的兴趣,于是我让他先把土坑填上,然后通过询问和查阅资料找到秘密。他果然很乐意地答应了,并且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破坏行为”。过了几天他主动跑来向我汇报了他的“研究发现”,这时,我多么庆幸自己没有扼杀掉他的兴趣和积极的探究精神啊。

  2、反复的“任性”是研究过程中思维渴望深入的表现,学生的“任性”是执着的表现

  科学课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很长一段教学活动中,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时常会不顾教师的安排,违背教师的规定和指导,临时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固执的行为从心理学上来看,实际上是因生物个体思维的深入引起的外部行为表现,通常的特征是“任性”地打破教师布置的任务,使课堂研究节外生枝,但这种“任性”所取得的效果却是有效和明显的。

  一次对植物的观察活动中,我把学生们放出教室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植物并简单记录各部分生长情况,不料一个男生小组却在草坪中发现了很多“没有壳的蜗牛”并踏进了草坪大肆寻找捕捉,由于这个小组的学生时常有自由散漫、不听招呼的表现,所以对他们当时“集体违反室外活动纪律”的行动,我很生气,想打消他们继续下去的念头,便取消了这组活动。没想到一个星期以后的科学课上汇报观察植物的发现,这组学生又起来说到了他们对“没有壳的蜗牛”的探究。原来他们的“任性”并没有因为活动被我取消而停止,瞒着我在课后继续收集了这种动物,还通过分工饲养、查资料、询问长辈等等方法获得了他们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它叫“血吸虫”、“鼻涕虫”,当天气潮湿的时候就会大量出现在植物叶子上,有时候还会出现在蔬菜上,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可以撒一些盐在菜叶上,它就会慢慢流出很多水然后死掉……当听到这些研究成果时我被学生们的执着感动了。虽然他们自己确定的专题非常小,“任性”的行为又被我打断,但他们的思维仍然向着自己研究的问题深入下去,这已经很接近一种科学新理念──“一英寸宽,一英里深”。他们的“任性”坚持了自己的思想,并使他们不由自主地经历了一次生动的科学素养形成过程。

  小学科学教师论文范文二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上的教学目标目标融入生活中,让学生觉得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是死板的、抽象的、或者说是与自己无关的,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把生活中的需要和课堂结合的恰到好出,以下我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本身是技术课程,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有效的把生活情境与课本知识联系在一起,布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学习,然后把生活中的问题带入课堂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搜索引擎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了解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如果直接讲授,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搜索相关内容,学生虽然也能掌握,但不会应用于实际,有关搜索技巧难掌握,更不要说是应用了。在教学中我设计的是让学生分组,用两类不同的搜索引擎(全文和目录)搜索有关世界杯的相关资料。这部分内容操作性强,学生也因为课堂活动贴近生活,而产生浓厚的兴趣,集中精神,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学生在搜索过程中因为学生使用的搜索关键词不同,搜索的内容又有差别,可再根据不同学生的搜索的内容,让学生比较、体会搜索的关键词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教师再讲授如何提炼关键词,学生就很容易就能掌握搜索技巧的相关内容。通过联系生活,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觉得学习内容与生活是相通的、有用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都较以前有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