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的语文论文(2)

时间:2021-08-31

  为何历经数百年之久,禅悦之风重现。让我们进入当时社会大环境作全盘考虑。明中叶之际,文成(王x明)以绝世之资,唱其心说,鼓动海内。(11)阳明以尊德性致良知为大纛,横扫了占统治地位的朱子之学。把儒学内部的反智识主义推拓尽致。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傲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12)

  在王x明的宣扬鼓动下,明中叶之际,反智识主义的气氛几乎笼罩了整个中国,前如陈献章,后有刘宗周,都对读书穷理的朱子之说持怀疑态度。白沙说:

  学劳攘,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13)

  在此大环境下,禅悦之风再盛,也不足为奇。正如陶望龄所说:今之学佛者,皆因良知二字诱之也。(14)然当时禅悦风行,无论从形式,内容,比之前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达到呵佛骂祖的地步,就本质而言,也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别求新格。

  竺乾一时尊夙尽在东南,最著者则为莲池,达观两大宗主,然二老行径迥异,莲专以西方之学化诱后学,达则聪明超悟,欲以机锋言下醒人,莲枯守三条,椽下跬步不出,达则折芦飞锡,大抵莲老一派主于静默,惟修净土者遵之,而达老直截痛快,佻达少年骤闻无不心折。(15)

  同为两大宗主,莲池格守前代教义,不越雷池一步。因而追随者并不多。而达观却另辟新径,在思想界刮起一阵旋风:

  薛元初(太春)习举子业,始见老,庄书及《维摩》、《园觉》诸经,辄以孔孟之语解之,一夕豁然有醒,自是慧辨无碍。(16)

  杨起元(贞复)居闲究心宗乘,慕曹溪大鉴之风,遂结屋韶石。(17)

  然而当时江南大批禅信者,并没停止在谈禅,交禅的程度。而在强调本心、护念的大旗下,骂佛,童心说,维护个性、情感的理论都粉墨登场。更有甚者,走上了纵欲的个人享乐主义的道路。就以前述的达观为例,《万历野获编》记载说:(达观)心佻达,不拘细行。既赴宴,又观戏,还有几个穿红着紫的侍者,得了个摩登鸠摩罗什的`浑号。还有当时非常有名的理论,很能说明问题:我们养了十几个婢妾,但将来决不妨碍我们超生西方极乐世界(18)。

  此都是由当时致良知我心即佛所衍生的东西,在中国历史上反智识主义气氛最浓重的明朝,上述现象的出现毫不为奇。禅宗信徒完全抛弃了佛教的传统,以追求极端的个人主义为目标,掀起了思想界的层层异潮,称之为狂禅。禅宗的反智识主义至此达到了其顶峰。

  四:结论与结局

  禅宗作为本土化很浓厚的宗教,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印两种哲学的混合物。因此要考察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必须全面从两国哲学文化中求索。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家,法家的反智识主义气氛最为浓厚(19)。尤以道家对禅宗影响最大,翻开老子《道德经》,关于反智识主义的例子不胜枚举:绝圣弃知,民利百倍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吾言易知也,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

  虽然道家的反智识主义集中在自然层面和政治层面,对于佛教关注的心性层面涉及很少,但禅宗把反智识主义从自然层面统一到了宇宙精神和自家精神。它把老子的道转化成一种不可言说,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内在精神。(20)即慧能门下最喜欢用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似一物既不中。另举一例,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翁,不知枰畔星(21)。对于佛教的最高教义,回答却玄而又玄。但这就符合无所执著,只可体悟的禅宗精神。是对中国哲学的继往并又进行了开来。

  禅宗一方面从道家中汲取反智识主义的精神,另一方面,以它所传播对象来看,基本上是以下层民众为主。在古代中国,知识获得不是普及的,被特权阶级所特享,因此,禅宗所面对的,是知识程度不高的大众,这个禅宗带来了两大难题,一:如何避免阅读书本而得到真理二:如何避免终极理想的遥不可及。为克服这两大难题。禅宗不得不摒弃智识主义(至少对于市民阶层),采取反智识主义这一终南捷径。

  当时,六祖慧能身处曹溪说法,强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眼前的简便法门。(22)摒弃了求知于书本的必要性,强调西方世界的可见性,使得禅宗在当时社会大获成功。这正是禅宗针对其对象,采取反智识主义的必然结果。而与此相反的时,慧能弟子神会,其后北方传法,虽在一定时间极其威赫,但时间不久,便日趋衰落,最终连后传法脉都不可考,虽然有武宗灭佛的因素,但与其缺少一定的社会基础,反智识主义的禅法无法推行也不无干系。和其同时,南方的禅宗却仍然发展的如火如荼:南岳怀然和青原行思二派。其盛景可引《景德传灯录》卷六刘轲语: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橦橦,不见二大夫为无知也。他们两支继承了慧能反智识主义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另作一定发展:全身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根强调从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去政悟自己本来是佛,佛就是自然自在的自身全体,任运为任身心自运。(23)。在与市民性的结合下,禅宗的反智识主义在理论上达到了高峰。

  自宋承唐 五代后,一批儒家卫道者不满本国哲学居于次席地位,大张旗鼓的发动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追求道学问,尊德性尤以道学问为尊德性前的第一要务。推崇智识主义,又以程颐,朱熹为甚。突出了人文关怀,社会关怀的重要性,深埋了个人的本性,欲望等。市民的自觉性,在宋代被无情的打压下去,反智识主义的禅学虽仍存在,但已下降为文人士大夫闲时斗机锋的乐趣所在。

  所以我们说,禅宗的盛衰与各时代的市民性的强弱与否大有关系,而在背后操纵这层关系的,就是反智识主义。籍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明代中叶那场狂飙似的禅悦之风,其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沉睡在内心深处的市民性犹如久旱甘霖,重新觉醒,焕发,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阳明心学对封建伦理摧枯拉朽打击后,禅宗又回到历史舞台第一线。再次在反智识主义的大纛下,抒发个人情感,宣扬个性解放。当时禅宗主将李贽则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心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24)公开为市民性觉醒张目造势。在明代反智识主义极其浓厚的基础上,禅宗又为其厚厚涂上了一笔。  以上,本文追溯了禅宗反智识主义在各朝代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反智识主义在中国哲学上渊源和市民性对其重大推动作用,从而把握禅宗反智识主义的大致规律,特点,这正是本文目的所在。但我们同样可看到,无论禅宗,还是反智识主义,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未长时间居主导地位,大部分时间只能作为思想界的伏流。以明代来看,狂禅之风,其历时二十年不到,随当权者的严厉镇压,两大教主达观,李贽不得善终,竟也偃旗息鼓。由这,也能适当了解反智论在古代社会后期的终局。

  注释:

  (1)《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第61页 江苏

  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3)《景德传灯录》卷五《慧能传》

  (4)《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5)《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6)《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7)《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

  (8)《古尊宿语录》卷一

  (9)《居士传》卷三十一

  (10)《须传灯录》卷二十

  (11)《日知录》卷十八《心学》

  (12)《王文成公全书》卷二

  (13)《明儒学案》卷五

  (14)《歇庵集》卷十六

  (15)《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七

  (16)《居士传》卷三十八

  (17)《居士传》卷四十四

  (18)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120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年

  (19)详细可参阅《从宋明理学的发展论清代思想史》,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

  诠释》第171页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

  (20)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294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21)《景德传灯录》卷八

  (22)《六祖坛经疑问品第三》

  (23)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298页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年

  (24)李贽《藏书》卷二

【从反智论看禅宗发展的语文论文】相关文章:

1.禅宗故事

2.论王维山水画里的禅宗世界

3.帅帅鼠看牙益智故事

4.浅论阅读教学的方法的语文论文

5.《心经》与禅宗思想

6.《心经》和禅宗思想

7.禅宗与白居易的闲适诗

8.《金刚经》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