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超量恢复学及适应理论演进论文(3)

时间:2021-08-31

3运动机能模型发展展望

  3、1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和评价运动机能模型

  纵观运动训练机能模型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3个阶段。

  20世纪20年代,人们开始发现磷酸肌酸和肌糖原等能量物质存在运动后的超量恢复现象,标志性的成果为瑞典学者博格斯通和胡尔特曼等人1966年的研究,从方法和路径上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是运动机能模型研究的初始阶段。

  1977年,原苏联着名学者雅客夫列夫在其专着《运动生物化学》中将肌糖原超量恢复现象扩展为运动训练的超量恢复,提出了“超量恢复”学说。雅客夫列夫“超量恢复”学说的问世标志着运动训练机能模型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运动训练的层面对大量能量代谢的基础研究从哲学的高度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宏观上建立了机体在接受负荷刺激和作出应答过程中的机体疲劳—恢复—超量恢复3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了首个以解释运动训练效应为目标的理论模型。该模型首次超越了传统的运动生理、生化的生物学领域,没有将重点集中在磷酸肌酸、肌糖原等具体能量物质在运动训练前后产生的复杂变化方面,而是将运动训练中的能量代谢过程简化并提炼为下降、恢复和超量恢复3个阶段,高度概括了在训练刺激下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该模型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将机体在训练条件的诸多复杂变化进行了高度简化和凝结,人们可以将其作为制定训练负荷和选择训练方法的依据,也可以将各种训练后机体的变化归因于“超量恢复”,便于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训练负荷及其效果的理解;其次,是该模型具有运动生物学能量代谢基础的支撑,大量的实验研究已经证明肌糖原等能量物质超量恢复现象的存在,与之前的运动训练比较,超量恢复模型的应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第3个阶段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塞利的适应理论问世之后,美国的威尔特和康希尔曼分别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率先将适应理论引入竞技运动训练,特别是康希尔曼在游泳训练上的卓越成功验证了适应理论对竞技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指导作用。1980年,爱沙尼亚学者维禄开始深入推动适应理论在运动训练领域的发展,运用适应理论的思想解释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变化,从此,“适应”逐渐取代“超量恢复”成为竞技运动训练的生物学基础。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运动训练机能模型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相继出现了班尼斯特的“疲劳—适应双因素”模型、马德尔的“机能储备模型”、诺依曼的“转变—适应”模型和珀尔的“竞技潜能元”模型。这些模型尽管在影响力上难以超越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但它们融合了当代先进的科技思想和技术,在运用层面上更加贴近运动训练实践,表现出较好的实操性。

  长期以来,尽管一些学者不断对雅客夫列夫提出的“超量恢复”模型提出质疑,认为该模型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当时的体育科研水平下,该学说无论在生物学基础上,还是在运动训练实践上,都不失为是一个“最贴近”训练实际的模型。作为一名杰出的运动生化学者,雅客夫列夫和他的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从能量代谢层面探索人体机能能力在训练中变化的机制,而并非仅从哲学和方法论的角度解释这一问题。

  塞利的适应理论在运动训练领域一直扮演着一种指导思想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从宏观层面指导运动训练的思维方式或方法论。在超量恢复之后出现的相当部分模型是在适应理论思想的基础上或在其影响下构建和形成的,这些模型基本都以适应理论的“报警—抵抗—疲惫”机体对外来刺激反应的“三段论”为基础,强调人体机能能力的提高源于机体对外来刺激的适应,承认人体都具有个体的机能能力极限,重视不同大小和形式的刺激将引起机体不同的适应。

  与“超量恢复”相比,“适应”理论在一些重要的条件上增加了“限制”,如提出了人体运动极限的存在,在一些具体的解释上更加符合运动的实际,如强调了不同运动员个体和不同机能能力对负荷的不同“适应”,突出了个体差异和区别对待。在对运动训练机制解释的客观性方面,“适应”理论显然具有较多的优势。但必须注意到,目前在“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问题上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尽管人们对“超量恢复”学说提出了质疑,但是依据“应激”理论将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基础归因于机体的“适应”同样缺乏大量具体实验数据的支持,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机制在许多方面仍然是“黑箱”,以目前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还无法做到精确的量化解释。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历史发展的立场审视和评价“超量恢复”和“适应”这2个对运动训练最具影响的理论,继续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3、2运动机能模型研究的发展

  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体运动机能模型研究的未来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以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为主干的运动机能模型的多年发展,仍然基本被局限在运动科学的范围内,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基于一定计算机技术的“竞技潜能元”模型,与当前科技的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近年来,多学科和高科技在运动训练领域的运用已经明显改变了传统的训练,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高科技的理念与技术运用于模型的开发和构建,将成为模型研究的一个未来发展趋势。

  其次,进一步加强有关基础研究是运动机能模型研究未来发展的另一个主要趋势。人体机能模型涉及到遗传和后天训练两方面因素,涉及到训练负荷和机体对负荷刺激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既有一般性规律也有个体化特点。因此,以模型为研究目标的若干基础研究,如基因、能量代谢和营养补充等问题,应成为模型研究的重要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未来模型构建的基础和依据。

  第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模型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截至目前的各种运动机能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并不能直接应用于对运动训练的指导,即其理论意义高于实践作用。究其原因,一是运动训练本身的复杂性和个体性,二是模型功能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都还不能满足训练实践的需求。因此,在未来模型的研究中,应该将实际运用作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将训练负荷、机体疲劳和机体适应三者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运用模型指导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长期发展和竞技状态的短期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