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活区规划设计论文

时间:2021-08-31

  摘要:瑞木镍钴项目矿山生活区地处山地环境,其基地自然环境特征,使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方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特征,保持、延续和拓展场地特点,确立了提升环境品质、减少工程量、合理安排各项功能的规划目标。从而明确了规划构思:依山而开,以共享向独享、喧闹向安静渐变为原则组织功能布局结构;利用山地建构序列化、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系统;保留山体原始地形和植被形成绿色开放空间;利用生活区交通组织山地排水,并形成生活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视线通廊。依据构思采用山地规划设计策略生成具有丰富空间感受、功能合理的生活区,并且实现生活区建筑与环境的共融、共生。

  关键词:山地;矿山生活区规划;空间系统

  0引言

  瑞木矿山生活区是为在矿山工作的中方及外方员工设立的固定居住地,生活区本着“邻居工作”原则,选址于距选矿厂1.5km的山地建设,总用地面积约为38374.7m2,总建筑面积约为13255m2。对生活区构成的多样性和山地的复杂性分解、提炼和组合是矿山生活区的基本出发点,生活区形态上的种种空间表述其实是建立在这两方面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是生活区特殊的功能要求在独特场地脉络上投射、叠合的结果。

  1场地分析

  每一块建设场地都有其特殊性,体现在其周边用地构成、区位条件以及地理特征等方面。通过对这几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场地的特征要素作为生活区规划的依据。同时,也归纳出场地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制约条件。矿山生活区位于坡度10%~25%不等的山丘之上,高差较大,主要建设用地为山丘顶部较平坦地区和朝向西、北的坡地。矿山进山路从场地边盘旋通过,同时限定了场地北、东、南3边的边界[1](见图1)。场地特殊性给设计带来一定的难度,生活区用地较为局促,同时山地较低的利用率增加了用地的紧张程度,部分场地坡向朝西,与建筑的合理朝向有一定矛盾,生活区发展受到周边环境限制。北、东、南3面为矿山进山路,西面大部分地区坡度较陡,高差较大,这些因素限制了生活区在各方面的扩展,使可建设用地限于较小范围。

  2规划目标

  通过对场地理性分析和生活区特点的梳理,确立了明确的规划目标,以矿山生活区建设为契机,保护和提升地区的环境品质,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地形,营建与山地自然景观相协调的运行高效的山地生活区,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量、降低工程投资,合理安排生活区各项功能,建构有序承载各项需求活动的整体性生活基地。

  3规划构思

  3.1依山而开,以共享向独享、喧闹向安静渐变

  为原则组织功能布局结构矿山生活区的功能布局原则是把公共性较强的建筑集中布置,组成处于控制地位的共享空间系统,其他的相对独立的各类居住用房则围绕该中心布置,共同形成一个让不同空间同气连枝的布局结构。喧闹向安静的过渡是共享向独享渐变原则在这块场地上的实用需求的诠释。建设场地是一个呈圆锥台的'山丘,南侧靠近矿山进山路的地方与进山路高差较小、坡度较缓但受外界影响大,适宜布置共享空间系统;西侧用地坡度较大,但相对安静,适宜安排体量较小的居住建筑的独享空间系统。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首先建立了一条连接矿山进山路的共享空间序列,以不同尺度的空间通过空间的收放、围合程度的不同以容纳不同活动并组织起给人丰富空间体验、符合人体尺度的共享空间系统。序列空间始于生活区入口,延伸至社区保卫、餐厅、超市等限定的入口广场,转折后进入由会所、餐厅等围合而成的中心广场。形成了由开敞到围合的转变,使人在运动中得到不同空间感受,并且形成不同的交往场所[2]。

  3.2依山地脉络构建有序而自由的环境

  3.2.1利用山地建构序列化、尺度适宜的公共空间系统

  人们不同的行为心理对空间尺度常常有着不同的需求。从公共到私密,从城市到建筑,从宏伟到亲切,人们需要不同的空间尺度给他们以提示,帮助他们定位。这就需要外部空间提供不同尺度的多层次空间体系,以满足人们心理和认知上的需求。规划中把外部空间划分为3个等级,通过不同尺度的空间形成空间序列,构建多层次的空间体系。从生活区的公共空间,到生活区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到生活区的私密空间。通过建筑语言使其各级空间具有归属感,对社区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在场地南部较为平坦的地方,集中布置生活区的各公共建筑,利用各公共建筑不同的方位及不同的围合程度建构一个富有活力,感受丰富的序列公共空间。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空间尺度较大,人们的活动具有一种匿名性,环境压力小,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都比较高,人们可以很容易进入这里,从而成功地实现生活区外与生活区内的转换与过渡。而位于各个住宅组团入口的半公共空间,其空间尺度就可以适当缩小为与建筑体量相适应的建筑尺度。尺度的变化会使空间的领域感较之前的公共空间更强,位置也更加明确,进入这里的人们其身份以及所进行的活动亦随着空间领域的明确而进一步得到确认。尺度的变化也标示了空间由公共向私密的转换。最后,到了住宅组团内的各庭院单元,空间尺度则可以进一步缩小为更为宜人的尺度,从而为人们创造出亲切、安全的空间环境[3]。

  3.2.2保留山体原始地形和植被形成绿色开放空间

  场地内坡度大于20%的较陡山地,规划中基于生态的考虑不用于建设,使场地内建筑布置尽量紧密以减少占地。从而使山体形状到植被都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在生活区中保留了自然的宁静和清新。从进山路望生活区,连绵不断的绿色山体无疑是生活区最赏心悦目的自然背景,并且与山体上密集的台地建筑群以一种肌理对比的方式共同构成一个富有张力的景观。

  3.2.3利用生活区交通系统合理组织山地排水,并形成生活区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视线通廊

  基于当地降雨量大的特点,积极利用生活区内道路的组织,形成合理的场地排水系统,保证场地内的干燥整洁,且通过放射形的支路形成与外界环境的视线通廊,从而有机的把生活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提升了生活区的空间品质,创造了宜人的住区。

  3.3协调环境、降低工程量、充分利用山地的建筑设计和场地设计策略

  建构于山地的生活区,场地的特殊性对建筑与场地设计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而采取了一系列的建筑和场地设计策略,从而生成一个形态独特的生活区[4]。3.3.1山地建筑设计———阶梯式建筑布置为了降低土方工程量、保存山体形状,我们采用阶梯式的建筑形式来适应山地的倾斜,从而使建筑与地形具有一种紧密关系。居住建筑分布于不同标高的4个台地之上。2层的建筑室内不设楼梯而是通过不同台地的标高层分别进入,通过与室外空间的结合形成富有趣味的生活空间。同时台地上建筑的轮廓延山势跌落,与山林环境协调。场地设计策略———依高差划分台地平整地形和挡土墙的多样化设计为了防止可能发生的塌方和滑坡,保证土方稳定,生活区内设置了较多挡土墙。挡土墙的多样化设计成为生活区的特色,提高了生活区环境质量。挡土墙根据高度、长度以及砌筑材料不同可以形成多种景观。位于开放空间处较大面积处挡土墙可以借鉴当地木雕装饰,主题根据所处位置不同而不同。

  4总体规划

  4.1功能分区

  依据规划构思进行各功能分区的布局。入口进入景观轴线,周围布置次要公共建筑,包括超市、社区保卫、诊所;场地中心区布置主要公共建筑,形成核心景观区,包括餐厅、会所等。用地西侧为中层以下员工住宅区,包括高管、普管和普通工人住宅区;西北侧为中层员工住宅区;东北侧为高管住宅区,住区配有独立的活动场地及设施(见图3)。

  4.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依据地段的地形地貌,将生活区道路顺应等高线布置,坡度尽量控制在3%~5%以内。对外交通:场地南侧为矿山与生活区的快速路。内部交通:由于场地的限制,为了有效缩短道路长度,降低山地道路施工投资,依据道路使用效率采用环路和尽端路相结合的形式。生活区中部设置一条环形车道,各类机动车辆沿环路可到达各组团入口,将各组团连为一体。生活区西端设置尽端路,作为为生活区辅助机动车道。组团内部采取步行的交通形式。交通组织:生活区道路网规划为3级,即主干道、次干道、宅前路。其中主干道路幅6m;次干道路幅2m;宅前路路幅1.5m。4.3景观规划依据共享向独享、喧闹向安静渐变的功能布局原则,以入口为起始点,向住区景观中心为次要景观轴线,公共建筑中心区入口广场为次要景观轴线的转折点,在此形成主要景观轴线,结合各建筑之间的空间设置景观节点。保留的大量植被和树种的自然景观和上述人工景观轴线形成有机与无机、理性与感性的景观形态。

  参考文献:

  [1]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C亚力山大.建筑模式语言[M].王听度,周序鸿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矿山生活区规划设计论文】相关文章:

1.数字矿山的建设论文

2.中班生活区活动教案

3.陵园规划设计的论文

4.生态小区规划设计论文

5.大学城规划设计的论文

6.lte网络规划设计论文

7.电力工程规划设计的论文

8.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与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