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及当代建构论文(2)

时间:2021-08-31

  3振兴中国科学文化的几点思考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重构科学文化,建设科学文化,振兴科学文化,充分发挥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威力。笔者认为,科学文化的振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综合创新文化观念:科学文化是第一文化

  科学文化既是有科学含量的文化,又是合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能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的文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理应含有“科学文化是第一文化”的意蕴。由此我们说,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如果没有科学文化的渗入,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现代化。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综合创新文化观念。

  所谓综合创新文化观念,就是努力树立一种将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文化观,确立科学文化是第一文化的地位。这种文化观能经受实践的考验,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有了这种文化观,就能唤起民族文化自觉,使文化自觉吸收科技成果,并以科技进步促进文化自身的发展。

  回首我们曾经拥有的辉煌,沉思近代以来我们遭受的深重灾难,探究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文明底蕴,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技术是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科学技术进步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应该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较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整体实力远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程度较差,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也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在全社会弘扬科学文化,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历史性课题。

  国家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创新呼唤科学文化的振兴。科学文化以科学技术为载体产生于科学技术活动,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惟有科学文化的充分发展,从而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科技创新才能持续进行。

  (2)努力实现科学文化“本土化”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值得我们自豪的丰富内涵,但这在逻辑上并等于中国文化就一定优于西方文化,更不等于中国传统文化不需要科学文化的改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接纳科学文化,努力建设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融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于一体的现代化文化。

  如前所述,近现代科学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科学文化当然也是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引入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外来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否认科学文化的普遍性、取消本土现实的特殊性,都是不明智的,也是有害的。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文化改造我们的传统文化,努力把科学文化有机地融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中,创造出新的先进文化。这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客观地说,在当代中国,科学文化的振兴和发展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来自传统文化内部文化相对主义的情感拒绝,二是来自西方文化的非理性主义的理性解构(前者源于情感对理性的遮蔽,后者则是文化的误读)“从文化内部来说我们难以跳出传统文化的情感和经验的功利主义思维习惯来接纳科学文化。从文化的外部来说,如何理解和把握科学理性的自我批判精神,不致让理论层面的理性批判蜕变为实际生活的理性解构和旧道德保守的理论依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的确,如何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实现科学文化的“本土化”或“中国化”转换,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把握科学文化的精神实质,科学文化本土化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3)促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在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既是趋势,也是共识,更是理想。但是,如何融合却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众所周知,人与自然是文化的两大主题,科学文化的兴起弥补了人文文化对自然研究不足的缺陷,也充分显示了人类理性思维和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而人文文化则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价值,是对科学文化的必要补充。科学文化中有人文文化,人文文化中也有科学文化,没有人文文化的科学文化是残缺的科学文化,没有科学文化的人文文化则是空洞的人文文化。

  其实,斯诺的两种文化的划分仅仅是一种表述上的方便,后来人们将它们作广义上对立的理解是错误的。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一个整体概念,在同一社会形态、同一时期,不存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二者仅仅是同一文化内部的不同部门,相生相成,互补互荣,如同奔驰的列车上的发动机和方向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差别在于它们对人类生活的表现方式不同,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人的一种活动,都是人类文饰自己的一种方式。

  两种文化融合既是人文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和莽撞的,没有科学精神融入的人文主义是蹩脚的和虚浮的。特别是作为价值理性的人文文化对于作为工具理性的科学文化具有引导、制约甚至控驭的作用,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有利于科学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人类。改变两种文化的分裂态势,消除两种主义的对立局面,我们别无选择。

  如何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笔者非常赞成李醒民教授的观点:“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既不是削足适履、元刂方为圆,也不是揠苗助长、一蹴而就,而是使二者在相互借鉴、彼此补苴的基础上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这就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总之,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当代融合,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种可能性是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性和互补性为基础的。

  (4)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在科学文化中,占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科学精神。一定的科学精神孕育、产生了一定的科学文化,一定的科学文化又反过来培育、强化着一定的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对于科学文化的振兴,对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对于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科学精神产生于科学活动,但并不为科学家所独有,她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对于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科学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生活中,没有任何观念比科学观念更有力量,没有任何精神比科学精神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是平等、进步、富裕、和平的象征,是真、善、美的统一。然而,“如果说西方现代科学的兴起是在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偷取天火的精神下产生的,那么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生与发展,充其量是引进了一批火柴,她最实质的科学精神却遗憾地在中国失落了。”中国需要科学精神,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让科学精神在广大民众中生根、开花、结果。

  从历史上看,在我国提倡科学精神的运动,即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至今也已近百年但效果却不如想象中的好。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在科学精神的宣传上做的还不够,民众缺乏科学素养。据报载,20世纪90年代的三次民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民众达到基本理解科学术语和概念的约有三成,而基本理解科学进程和了解科学对社会影响的则更少,只有百分之二三。这里特别指出的是,民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弘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在这方面,欧洲国家做的比较妬在那里经常能看到科技工作者拿着印刷好的宣传册上街宣传科学,做科普工作。英国皇家学会有上百名工作人员,其中有几十人固定地做科普宣传工作;德国马普学会总部办公室人员并不多,但也有十几人专门做宣传工作,他们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肯定,广大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了,科学精神真正在广大民众中扎根了,科学文化就会得到弘扬,科学文明就会大大提升,现代化建设也就有了肥沃的文化土壤。

  综上所述,21世纪是高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世纪,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层互动所产生的新的启示和理念,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学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学文化建设,抢占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努力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体系。

【中国科学文化的缺陷及当代建构论文】相关文章:

1.小议阳光校园文化的建构的论文

2.小议校园足球文化的建构的论文

3.写中国科技变化的作文

4.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构论文

5.民办高校体育文化的建构论文

6.基于数学文化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论文

7.当代声乐教学多样化的重要性探索论文

8.道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