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论文参考(2)

时间:2021-08-31

二、课程故事有何特点

案例2

  记得有一次,我在批阅作文时,发现一位男生的作文流露出一些才气,于是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点名让这位男生上讲台朗读。然而,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位男生有轻微的口吃,即使平时也不愿多与人交谈,此时更是有些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看他忸怩地挪步上讲台,我开始后悔了,甚至有些自责。他越不自在,讲话就越发紧张,一张口,便卡住了。台下终于哄笑起来,他再也不开口了。台下的同学们紧紧注视着他,课堂里死寂一片。沉默中,我突然从后悔自责中省悟:初为人师的我不是也有过临场时的恐惧和冷场时手足无措的尴尬吗?是自信战胜了这一切。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眼前的这个男孩会不会陷入后一种情形呢?不,决不能。我终于微笑着开口了:“既然他不太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说话,那索性我们都趴在桌子上,不看,只用耳朵听吧!”我带头走到教室后,背对着讲台站定,同学们也纷纷趴下头来。终于,我背后传来了轻轻的羞怯的声音。那的确是篇好作文,写的是他和父亲间的故事。因为动情的缘故,我听到他的声音渐渐响了起来,停顿也不多了,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声情并茂了,我知道他已渐渐进入状态,涌上心头的阵阵窃喜使我禁不住悄悄回头看看他。我竟然发现台下早已经有不少的同学抬起头,默默地、赞许地注视着他。朗读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掌声不仅仅是给予这篇作文的。我仿佛已看到了这位男生长大后,在大学的演讲台上慷慨激昂,挥洒自如的情景……我心里感到一阵感动,我相信这堂课对于他的意义。

  我总在想,语文教学绝不仅仅靠嘴和粉笔,它更需要你用心去感受、去捕捉,用情感去灌溉、去融合,奇迹往往诞生于其中。我还在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也绝不仅仅是看书写字,它更应是贯穿学生全部生活中的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事物审美鉴赏能力的塑造。我一直在想,要让我的学生成为一个能够融入社会,并在此中展现个人魅力的高素质的人。[1]

  从这则案例中,笔者认为,课程故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性

  课程故事的情境性表现为它总是向读者展示故事不断展开的“场景”与“情节”。“场景”指的是课程故事发生的环境。一般来说,课程故事中所描述的环境分为物理的环境和文化社会的环境,前者通常指教室布置,桌椅摆放等,后者则把班级、课堂喻为“小社会”“文化群体”。但是杜威认为,“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7]据此,他提出了“真环境”的概念,其意指与个体相交作用的事物,并使得“一个人的活动跟着事物而变异”,[7]课程故事中描述的“场景”并不只是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一个“空间”,而是“场景”成为引发促进或阻碍课程故事发生发展的因素以及支持或挫败教育教学的条件。“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滋养、教育了故事中的人。在第二个故事中,“讲台”“同学们”都是“我”和那个羞怯的男生所处的故事场景。“讲台”“课堂”“同学们”是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故事的主角相互作用。男孩走上讲台,便出现了故事中的尴尬局面。同学们的哄笑,“课堂死寂一片”使“我”陷入教学困境。“我”背对讲台,成为应对困境、推动故事发展的方式。背对讲台的“我”体会到保护学生自信的意义。站在讲台上的男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不再怯懦恐惧。

  课程故事的价值在于“情节”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而不全是以“理”服人。在课程故事中,“失误”“误解”“悔恨”“冲突”等等是经常映入眼帘的“情节”。它常常引人入胜、感人至深。在“情节”中,故事的主角经历的情感的震动,使得教师意识到自身思想的误区,便抛弃陈见,转变教育观念。尼尔斯(Nias,J.)指出,教师转变观念的过程是一场情感的经历。只有当教师心中的职业形象在经历长期的混乱、困惑、痛苦后,观念的转变才真正得到实现。[8]再者,课程故事之所以能吸引广大教师,即在于故事中的情结。情节再现了具体而丰富的教育教学过程。倾听、阅读故事的教师会感到这些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因而倍感亲切、真实,认为可以从中获得启示。这些故事中也有教师的教学行为举措,但不像教师经验论文那样只强调自己的作法,并雄心勃勃,试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那些去掉情景的“一法”“一得”往往显得干瘪,缺乏当初的活力。教师的“一法”“一得”只有在具体真实的教育情境中才显露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二)探究性

  课程故事记录的是,教师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出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我们把课程实施视为一个动态生成的历时过程。制定再完美的课程设计也不可能保证教师应付所发生的一切教学事件。课程故事往往始于教学现实与课程设计的矛盾冲突之时。课程故事通常采用深度描写的写作方式,详细展示教师面临的“中途触礁”“令人头痛、诧异”“困惑”“后悔”等一系列矛盾冲突问题。如第二个故事不惜笔墨,详述了“我”悔恨的内心感受。此时,课程故事的主角──教师不再是一名旁观者,而是置身于课程问题中,这使得教师不得不“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直面“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许多教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矢志不渝,执著于分析教育问题,思考走出课程困境的办法,调整课程实施方案,尝试解决课程问题。教师一旦开始思考课程问题和谋划课程实施的出路,总是在“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后,“蓦然回首”重新认识教师、学生、课程等原点问题。由此看来,课程故事展现的是教师遭遇课程问题、探究课程问题、解决课程问题的过程。

  (三)自我实践性

  从上述两则课程故事不难看出,“我”是课程故事的组织,是“我”在讲述自己课堂上亲身经历。“我”不是故事中的.旁观者,而是故事的建构者和故事中的实践者。“我”在故事中躬身践行自己的“个人课程哲学”,建立自己的故事经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再者,课程故事渗透着故事主人公──“我”的情感历程。“我”在故事里以我有限的精神生命与他者相遇,师生演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我”在故事里苦闷、彷徨、忧虑、冲突、兴奋。“我”作为一个情感真挚的完整的人在故事中生存,而非道貌岸然“理性君子”编撰自己的教育史话。总之,教师撰写的优秀课程故事必定洋溢着教师的生命色彩,个性魅力。课程故事是一个情感丰富、实践特点鲜明的教育学文本,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得情感的震撼和实践智慧的启迪。

  (四)反思性

  我们可以从两则课程故事的结尾部分看到教师对故事做出的后续检讨、反思、领悟。它们是故事的思想灵魂,最能反映教师撰写课程故事时的课程理念。课程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关键在于课程故事中蕴含着教师对实践的反思、领悟,以及重述故事时的再反思。这种“双重反思”使得教师在撰写故事的过程中重新认识教育,意识自己缄默的教育观念,促进自身观念的更新和教育经验的积累。